就在距離《電子商務法》實施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于做好電子商務經營者登記工作的意見》,作為電子商務法的實施細則。
實際上,作為電子商務領域的基本法,《電子商務法》在立法過程中,電子商務經營者工商登記是爭議最大的問題之一。而《意見》則采用了更符合電商發展實際的思路:允許其將網絡經營場所作為經營場所進行登記,也就是承認了網店登記地址作為經營場所。
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方超強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有關電商經營者登記的意見,確實是《電子商務法》的補充和貫徹,其中以網絡地址作為登記經營場所,個體工商戶以經常居住地作為登記地址等都是對中小電商經營者的減負之舉,而未辦理工商登記的主體也主要是為中小電商經營者,可以看到,這個意見的出臺針對性非常強,也切實地解決了目前電商發展中的"痛點"。
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李旻則指出,《電子商務法》第十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在這之前,個人賣家無須進行工商登記,一直處于監管外圍。電商法的這項規定被普遍認為提高了電商平臺的入駐門檻,可能影響個人賣家開展電子商務的熱情。而《意見》的出臺則恰好打消了這一顧慮。
在李旻看來,《意見》對電商經營者的登記要求進行細化,規定可以將網絡經營場所作為經營場所進行登記,并將經常居住地登記為住所,很好地契合了電子商務虛擬性、跨區域性、開放性的特點。
值得關注的是,《電子商務法》中規定了可免除登記的四種情形,分別為:個人銷售自產農副產品、家庭手工業產品,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和零星小額交易活動,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不需要進行登記的除外。本次出臺的《意見》也沿用了《電子商務法》中的說法,未對零星小額交易做統一硬性規定。"對零星小額的判斷不做一刀切,這其實是一個實事求是的做法。"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副所長、研究院周漢華看來,這回應了當前經濟環境的變化。
在周漢華看來,意見作為規范性文件更具靈活性,為未來的實踐和探索留下進一步完善的空間。但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麻策則認為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明確,比如,意見指出要向住所當地工商登記,但原來個體工商戶條例中卻規定是向經營場所所在地工商登記;意見要求多個平臺經營場所都登記,但這又和個體工商戶登記管理辦法中"個體工商戶經登記機關登記的經營場所只能為一處"相矛盾。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也認為,在地方政府推進和落實的過程中,應該用互聯網思維來制定具體政策,比如可以更加清晰指引去哪里登記,為商家和企業提供服務,加強政策透明度等。(作者:劉旭穎)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