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賦能,拼出又一個“4000萬噸以上”大慶油田油氣產量當量穩了20年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2-09





      大慶油田傳來消息:2022年,油氣產量當量繼續穩定保持在4000萬噸以上,這一“穩”,持續了20年;原油產量保持在3000萬噸硬穩產,這一“穩”連續8年;生產天然氣超過55億立方米,這一“穩定增長”連續保持了12年,并創10年來最大增幅。


      一個油田,原油累計產量近25億噸,為中國能源安全“護航”63年。


      三次采油 標準獨步世界


      資源有限,科技無限。


      在石油界,通常把利用油層能量形成的自噴采油稱為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則需通過注水將油“擠”出來,而三次采油就要依靠化學劑把油“洗”出來。隨著石油資源開發難度越來越大,三次采油技術成為老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技術手段。


      2022年大慶油田三次采油產量突破千萬噸,前11個月產油量就達1026.4萬噸,占全油田產油量的37.4%,創歷史新高。這是大慶油田三次采油連續21年產量超千萬噸。


      “大慶油田堅持應用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創新發展特高含水老油田提高采收率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三元復合驅技術的集成配套和規模應用,采收率比二次采油的水驅技術提高20個百分點以上。”日前,黨的二十大代表、油田黨委書記、公司執行董事朱國文接受媒體采訪時總結說。


      就在2022年10月,經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批準,“國際標準化組織石油和天然氣工業技術委員會提高采收率分委會”落戶大慶油田。這是我國石油勘探開發核心業務領域的新突破,對我國深度參與油氣行業國際標準化活動、推動油氣資源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石油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采收率一室主任曹瑞波介紹:“大慶油田應用化學驅提高采收率技術的累計產量已經達到2.86億噸,推動了世界石油行業提高采收率技術的發展。”


      目前,三次采油核心專利和專有技術不但在國內油田應用,還成功為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阿曼等國家提供技術服務。


      2022年,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又攻克了2.0版表面活性劑核心技術,相比現有技術,預計可提高采收率3%以上。在大慶油田,采收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相當于找到一個油田。


      科技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


      在三次采油之后,油層含水率接近98%,相當于“水中找油、水中撈油”,大慶油田目前已經開始探索新的采油技術。


      “大慶油田的新采油技術已經實現地質認識、驅油機理等多方面的突破,為進一步提高老油田采收率提供了有益探索。”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杰成說。


      科技自強 力保穩油增氣


      “嘀嘀——”慶新油田公司生產指揮中心油水井運行班班長沈立磊的手機突然響起,他立刻叫上同事準備上井維修。原來這是智能生產預警系統下達的工作指令,并直接發送到了手機APP上。


      自1959年9月大慶油田被發現以來,一代又一代大慶石油人始終致力于科技自主創新,孜孜以求打造“石油科技王國”。如今,大慶油田積極推動“數字油田、智能油田、智慧油田”三步走發展戰略,讓油田生產管理從“地下”走向“云端”,用新動能推進高質量發展。為此,大慶油田把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為生產注入實用好用的“數字基因”,為油田發展賦能增效。近三年來,大慶油田累計完成4萬多口油水井數字化改造,大型站場數字化建設覆蓋率90%以上,成為中國石油首批數智化轉型試點示范單位。


      “穩油”還要“增氣”。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在大慶油田年產量中的占比逐年上升。大慶油田正在加快從“一油獨大”向“油氣并舉”跨越。


      2022年3月,國家重點工程——四站儲氣庫群正式開啟注氣,為實現油田天然氣持續上產目標,最大限度發揮儲氣庫調峰增銷保供能力。


      6月22日,大慶油田天然氣分公司傳出喜訊:我省最早建設的天然氣長輸管道智能化管控一年以來運行安全平穩,安全輸送天然氣超過12億立方米,同比增加9.2%。管道全線2300余個參數、510余臺設備全部實現遠程監視、預警和自動操控,為“氣化龍江”提供了有力科技保障。


      堅持把天然氣業務作為戰略性、成長性、效益性工程來抓,天然氣產量連年增長,邁上55億立方米新臺階。2022年,天然氣產量、銷量分別同比增加10.4%和15.1%。如今的大慶油田,已經從“一油獨大”發展到“油氣并舉”,建成了我國東北地區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基地、儲備基地和協調樞紐。


      科技進步依靠的是人才。2022年7月21日,大慶油田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大慶油田可持續發展研究”和能源安全調研活動同時展開。


      綠色發展 建設百年油田


      一個無人機,一個點,數字化賦能直視現場環保問題,鎖定發生地點;一張定位圖,一張表,智能化服務消除環保風險隱患,提升數據支撐。


      “無人機在環保監督領域的深度應用技術研究”項目攻關組負責人、油田HSE監督總站副站長劉新軍表示,截至2022年12月初,該項目已應用無人機助力發現處理環保問題358項。“落地污油確認準確率95%以上,‘全息數據’使環保監督效率提高了2至4倍。”


      綠色發展既是建設百年油田的應有之義,更是國企的勇敢擔當。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大慶油田全力推進新能源業務,像抓油氣一樣抓新能源建設,建成投產了一批新能源項目。


      2022年7月1日,由油田自主設計建設的中國石油首個水面光伏項目——星火水面光伏示范工程并網發電,標志油田正式將新能源業務并入主業發展。項目裝機規模18.7兆瓦,年均發電2750萬千瓦時,可減排二氧化碳2.2萬噸。


      12月12日,中國石油投產的首個風光儲一體化開發新能源項目正式并網發電,標志著大慶油田新能源轉型發展邁出堅實一步。


      聚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雙碳”目標,大慶油田通過創建七大綠色低碳示范園區,建設風電、光電、燃氣發電,實現多能互補,加快推進綠色生態油田建設。截至2022年年中,大慶油田累計減排2.3萬余噸二氧化硫、1.4萬余噸氮氧化物、9萬余噸二氧化碳;建成普通油層采出水處理站118座,油層采出水深度處理站124座,年處理采出水能力達6.1億立方米,實現了采出水“零排放”;累計建成23座含油污泥處理站和7座泥漿處理站,含油污泥和廢棄泥漿年處理能力分別達49.1萬噸和339萬立方米。


      如今大慶正在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布局,全力爭取新能源指標,全力謀劃千萬千瓦級“風光氣儲氫”一體化示范基地,油田綠色轉型發展初見成效,已建成新能源項目15項,投產裝機規模22萬千瓦,建成了中國石油首個碳中和林及首個水面光伏項目。CCUS產業鏈逐步拓展,全面啟動了油田首個百萬噸級CCUS-EOR示范工程,實現了二氧化碳減排和油田提高采收率雙贏。新能源業務正在成為大慶油田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記者 劉楠 趙吉會)


      轉自: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