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聚焦首要任務,堅定融入人工智能這一新賽道,迎頭追趕、換道超車,為新時代大慶努力搶占競爭先機,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為自身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注入強勁“數智”動能。
鍛長板補短板
近年來,大慶市深刻認識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增強搶抓歷史機遇、構筑競爭優勢的主觀自覺,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將人工智能作為增進民生福祉、推動“三個城市”建設的重要引擎。
借AI之力攢后勁。大慶不僅是“中國領軍智慧城市”的三度獲評者,還建成了東北地區首個地市級城市智能體——“數字大慶中心”,數字經濟規模突破1200億元,為加快實現“中國新興的數實深度融合城市”建設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借AI之勢謀產業。在智慧農業領域,大慶安瑞達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與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合作,研發基于AI模型的智能算法控制管理平臺。在物聯網領域,籌建國內首個基于北斗的未來農場。在機器人應用領域,大慶恒馳電氣有限公司研制的防爆巡檢機器人在化工、石油、煤礦等高危場景實現規模化落地;化工園區防爆機器人實現24小時自主巡邏。在傳媒領域,思特傳媒科技有限公司將人工智能技術嫁接到現有產品中,研發基于人工智能底層邏輯的輕量化互動應用,豐富產品內容,增強用戶體驗。
借AI之智提政務。大慶圍繞“慶數通”基層減負一件事,實現了本地龍政智數大模型與DeepSeek融合,開發了慶數通“補貼生存核驗”應用場景,可實現各類補貼發放前進行人員信息核驗功能,單一數據可在“慶數通”表格內實現一鍵查詢,批量數據可通過DeepSeek融合后的人工智能模型進行批量比對。
聚焦人工智能,與時代前沿同頻共振、與高質量發展同步共進。
如今,大慶時刻保持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搶抓新一輪人工智能發展機遇,加強頂層設計、明確目標任務,努力匯聚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全力以赴鍛長板、補短板,加速趕上人工智能發展新潮流。
搶先機攀高峰
在“十四五”規劃收官和謀劃“十五五”發展的關鍵之年,大慶將加力布局以人工智能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努力攀登“產業高峰”、搶占發展競爭先機。
在引建創新主體上,將以“一區一圈”建設為牽動,引入一批數智領域初創企業、小微主體,支持本土數字企業領建智能研發機構,引導科技項目、研發經費向企業傾斜,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和產業化之間的通道,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獨角獸企業;推進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大慶片區高質量發展,不斷上規模、強配套,加強前沿技術領域項目攻關,高位承接全省千億級汽車產業及綏哈大齊生物制造國家級先進制造業戰略布局,以產業的集聚、科技的驅動,爭取國家和省級重大創新平臺、數字智能等未來產業項目在大慶市落地,推動大慶新質產業實現新跨越。
在促進產業融合上,將借助人工智能在材料學模擬仿真方面優勢,在化工新材料方面實現突破;充分發揮大慶綠電充沛、冷能充足、成本低廉、場景豐富優勢,全力爭取國家算力節點落地;重點開展石油采掘、綠色化工、汽車及裝備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數智技術改造,爭創國家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搶抓“兩重”“兩新”政策機遇,謀劃儲備一批跨區域、跨領域的投資規模大、輻射帶動性強、產業鏈延伸配套好的優質項目;積極謀劃構建哈大智算協同一體化發展戰略,圍繞“算力+算法+數據+應用”人工智能產業核心,研究產業鏈條,積極整合科研、人才、產業優勢和應用、市場、政策優勢,構建產業生態,建成適宜人工智能發展的產業體系。
在深化開放合作上,對外將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人工智能集聚區,積極承接后臺加工、離線分析等非實時算力需求和人工智能模型訓練、視頻渲染等溫冷業務;對內將推動油氣采掘、綠色化工等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共同打造全省領先的數據存儲、人工智算、網絡傳輸節點,加快建設數字油田、數字大慶。全力推動服務保障油田產能建設,提升地方油服企業智能化水平,加速DeepSeek等大模型在地質勘探、油藏解釋、油氣開采、油田裝備、安全巡檢等方面應用。
在提升AI惠民上,將不斷深化數字化大模型技術應用,借助DeepSeek打造AI人工客服、探索智能輔助審批、深耕12345熱線新模式,推動政務服務模式從“被動響應”向“主動感知”轉變;持續拓展人工智能在文旅融合、教育體育等領域的深度應用,進一步整合運管服務平臺數據資源,構建城市三維模型,推進AI+城市管理。構建“大慶文旅智慧大腦”,整合景區、酒店、交通等全域數據,實現精準化、個性化服務,開發更多具有大慶特色的數字文化產品。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通過與高校、企業合作,整合優質資源,推進“5G+VR”智慧課堂普及。建設“AI+基層醫療”普惠網絡,搭建市級醫療AI云平臺,推動“醫療+康養”產業融合等。
在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大慶新實踐的征程上,繪就大變局下的智能經濟新圖景,為大慶積蓄強勁“數智”動能。
轉自: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