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中的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場,稻田一望無垠,無人機從低空掠過,實時回傳的紅外影像在控制屏上閃爍。地面指揮中心內,七星農場科技信息中心副總經理李瑛迅速鎖定葉片溫度異常區域,“我們正在實踐全新的種植模式,構建‘空—天—地—人’立體監測體系,天上有遙感衛星,空中有無人機巡田,地面有固定監測站,所有數據匯總到信息中心,就像給黑土地裝上了‘智能大腦’。”她介紹。
近日,記者隨全國婦聯“我們的盛會”主題調研行活動來到黑龍江,看見黑土地上一位位巾幗農人,正打破傳統農業的邊界,將創新力轉化為生產力,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智慧與活力。
科技賦能,豐盛中國飯碗有底氣
在佳木斯撫遠,4200畝蔓越莓田鋪向天際,青紅相間的果子掛滿枝頭,豐收在望。蔓越莓因其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營養價值,深受消費者喜愛。然而,其種植要求苛刻,規模化種植一度難以實現。面對這一瓶頸,佳木斯市撫遠紅海植業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程正新下定了挑戰的決心。
自主攻克水肥調控難題,建立智能噴灌系統,聯合科研院所優化授粉流程……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程正新帶領團隊建起亞洲規模領先的蔓越莓種植基地。“這還不夠,我們正嘗試用航天育種的方式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蔓越莓新品種。”程正新介紹,“2022年,第一批蔓越莓種子跟隨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經過培育,這些種子已經開枝散葉,預計明年將會結果,我們有望培育出更高產、抗病性更強、口感更好的蔓越莓新品種。”
走進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智能溫室,一棵山茄樹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北大荒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汪敏介紹,樹上不僅能嫁接茄子,還可以同時嫁接西紅柿、枸杞、人參果等百余種茄科植物。“嫁接果蔬,可以實現多年生產、四季結果,大大提高了果蔬生產效率。”汪敏說。
汪敏和團隊成功引進并馴化了65種南方特色果樹,攻克了溫濕度精準調控等關鍵技術壁壘。單串重量超百斤的北方香蕉、長勢良好的北方荔枝樹……這些品種不僅改寫了作物種植版圖,更豐富了北方人民的“果盤子”。
食物供給多元,糧食安全根基更牢。今天的黑龍江,越來越多的女性投身科研領域,用智慧與堅守,守護中國飯碗。
精準服務,零距離化解田間難題
春種秋選夏雜交,四季無閑在田間。這是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建三江實驗站水稻測試員劉鳳艷的真實生活。頭頂烈日,腳蹚泥水,廣闊的田地就是實驗室,多年來,她將自己“扎”到黑土中,“種”到田壟里,主持育成8個水稻新品種,填補了建三江生態區無自育審定品種的空白。其中,“三江系列”水稻新品種在黑龍江及周邊地區大面積推廣,累計種植面積400多萬畝,每畝增產50多公斤,為農戶增收上億元。
然而,劉鳳艷的心愿不止于此。“我想讓建三江姐妹種的有機新米走入萬千超市,走到大家的餐桌上。”她說。她積極加入佳木斯市婦聯的“巾幗科技助農助企直通車”活動,與100余名女性農技工作者組成志愿服務隊,為農村巾幗合作社和創業女性“點對點”把脈問診。
近年來,黑龍江省婦聯將“科技創新巾幗行動”和“鄉村振興巾幗行動”作為重點工作任務,組織“巾幗科技助農助企服務團”開展志愿服務,為農村巾幗合作社、城鄉巾幗企業、科技型巾幗新經濟組織和女性創業提供產品研發、科技指導、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幫助和支持,為服務鄉村振興、增產興農貢獻巾幗力量。
農旅融合,讓農民吃上“旅游飯”
鮮榨玉米汁一入口,清甜瞬間彌漫。“這是我們用玉米研發的健康系列飲品。”哈爾濱市文化產業協會會長曾慶榮介紹,隨著哈爾濱旅游產業的火爆,企業抓住機遇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用創意設計賦能農產品,把金點子轉化成市場優品,讓農產品價值鏈向高端延伸,實現了雙贏。
走上專業合作社的觀光臺,俯瞰壯觀稻田畫;來到農田深處,體驗插秧、收割,感受農耕文化;在星空露營、篝火晚會中解鎖“松弛感”假期……近年來,黑龍江積極探索農旅融合發展模式,不斷豐富旅游元素,讓游客感受到鄉村發展的蓬勃活力與獨特韻味,也讓農民吃上“旅游飯”。
新農人陳雨佳是寧安市玄武湖大米專業合作社銷售經理,每天與農田打交道,皮膚黝黑、笑容爽朗。從中學體育老師到“種米姑娘”,再到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陳雨佳帶領上官地村村民發展家鄉的石板米和鄉村旅游產業,帶動周邊村屯的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現在,陳雨佳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農旅融合發展上,積極吸引游客體驗種稻、收稻、品鑒美食等豐富活動。“我們即將開展鄉村稻田音樂節和青年交友聯誼會,希望游客體驗到不同于城市的樂趣。”陳雨佳說。(記者 王海磬)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