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省長陸昊日前表示,2016年黑龍江經濟總量比2012年增加1400多億元,但能源工業已比2012年減少1600億元左右,這一增一減,意味著黑龍江在能源工業之外創造了3000多億元的經濟總量。近年來,全省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一產、三產發展勢頭良好,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動能、新增長領域培育見到成效,在經濟下行壓力中保持民生持續改善。這些積極變化更加堅定了推動黑龍江振興發展的信心。
大項目牽引推動創新創業
去年,黑龍江開復工500萬元以上產業項目7399個,增長23.9%,其中億元以上1031個,10億元以上110個。7噸級直15直升機實現首飛,富錦象嶼350萬噸玉米倉儲和60萬噸玉米深加工、大慶沃爾沃SPA平臺、哈爾濱長安福特生產線、哈爾濱奧瑞德藍寶石基地、中船重工中小燃氣輪機產業園、航天海鷹鈦產業園一期、中盟食品紅松籽全產業鏈精深加工、華潤雪花尚志30萬噸啤酒遷建等項目建成。
投入19億元繼續實施三年地質勘查專項行動,12個項目取得重大找礦成果,1∶50000礦調覆蓋面積比率由2013年的13%提高到35.7%。
大力推動創新創業,促進創新驅動發展。積極推動科技人員、大學生、農民、城鎮轉移就業職工四支隊伍創新創業。繼續實施“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連續兩年舉辦高新技術產業創業投資大會等對接活動165次,330個項目簽約56.8億元。
新注冊科技型企業3120家,兩年累計達5236家,形成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的科技型企業1076家,其中省政府引導支持哈工大新成立衛星技術、大數據產業、利劍集團、環境集團等科技企業,哈工程新成立哈船特裝、航士科技、哈船新材料等科技企業,兩校兩年共成立158家。樂業眾創空間、騰訊眾創空間、中航愛創客等專業孵化器建成運行,新增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50家,累計達161家。
四煤城轉移就業職工中涌現出一大批進入新領域、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自主創業的典型。全省新注冊市場主體38.6萬戶,增長8.6%,其中企業7.3萬戶,增長22.9%。實有市場主體193.5萬戶,是2012年的2.2倍。
加快重點領域改革
2017年,黑龍江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6%~6.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2%以上。
黑龍江今年將繼續深化改革,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通過加快重點領域改革,提高整體市場化程度,增強供給側市場主體競爭力。
持續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堅持市場化配置資源。堅持“多取消、審一次、真備案”,下放到市縣級政府的審批事項,不具備承接條件的調整由省級審批,但只審一次。動態調整權力清單、責任清單、中介服務清單;全面推動“互聯網+”審批和公共服務。
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推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全覆蓋。破除對市場主體定價機制的不正當干預,取消21項737個國家已無要求、有關部門仍在審批的具體項目。探索證照分離,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采取公開招標方式對醫療、教育、公共網絡、公共交通、城市基礎設施等資源進行市場化配置。以市場化方式大力推動供氣、供水、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建設,與產業界深入對接PPP項目。
持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完成鋼鐵、煤炭淘汰落后產能年度目標。深入剖析壟斷行業成本構成,降低水、電、氣等要素價格,增加大用戶直接交易電量份額,繼續降低企業用能成本。促進物流產業發展,依靠第三方物流及其規模效益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引導支持企業通過直接融資降低杠桿率和財務成本。繼續有效化解房地產庫存。
深入推動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改革,解決黑龍江資源配置中存在的兩個失衡問題。轉變重事業單位和國有身份的觀念,通過保底線、建機制,不斷解決大量人力、社會資源配置到事業單位等非生產部門和駐省央企、省屬國企等生產部門也存在大量人力和各種資源閑置的兩個失衡問題。國企改革要借助國家推動東北國企改革的專項舉措,推進省屬國企子公司、支持駐省央企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5戶央企科研院所激勵制度改革,并在更大范圍內推廣。組織地方國企、民企用競爭方式與央企對接產業鏈合作。
支持央企輔助系統改革,推進廠辦大集體改革,重新配置低效資產;借鑒龍煤組織化分流方式,建立兜底機制,促進駐省央企和地方國企富余勞動力配置到新的產業領域。加快推進省直廳局所屬國有企業統一監管。
振興實體經濟
黑龍江今年將通過推動專業化系統化引資,現有企業轉變觀念、推動創新、吸引人才、強化管理,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充分應用等措施振興實體經濟。
推進中糧龍江玉米深加工、泉林秸稈綜合利用、中科良大生物航油技術、七臺河寶泰隆30萬噸煤制輕烴、雙鴨山60萬噸煤制烯烴、鶴崗鴻點集團40萬噸煤制乙二醇、中韓(雞西)石墨烯產業園、普萊德鋰離子負極材料及石墨深加工、齊齊哈爾紫金礦業10萬噸銅冶煉、大慶忠旺鋁業、大慶映奧新一代顯示屏、大慶華為云計算中心、大飛機拆解基地、通聯新能源客車等產業項目建設。及時將生成的新礦權與產業界對接。
深化軍民融合,推動重大軍工技術達到終極技術目標前的技術溢出和軍民兩用技術相互轉化應用,加快航空航天、船舶動力等產業發展,加速特種車輛、軍用材料基礎件等產品擴張;促進先進直升機、通用飛機、衛星應用及機器人等領域發展;促進通用航空產業發展。
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持續推動四支隊伍創新創業,既注重推動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又注重促進農業、林業、生態等優勢資源、優勢產業與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相結合,在供給側生成更多市場主體,吸引留住人才,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帶動就業。
繼續實施“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針對科技型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短板,幫助其解決好角色轉變以及治理結構、經營管理、引進人才等問題,提高企業競爭力。(記者 由慶祝)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