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兩艘試航船舶從漯河出發,3小時后,停靠在了平頂山港南港區碼頭。同一時期,河南首艘千噸級新能源智能貨船駛入河南境內……
深處內陸腹地,河南為何要在內河航運上接連發力?交通大省又將迎來怎樣的機遇?
新局 平頂山港本月或將開港
近日,平頂山市交通運輸局傳來消息,兩艘500噸級試航船舶從漯河軍李船閘出發,歷時3小時完成河道試航任務,抵達平頂山港。平頂山即將開啟“通江達海”新時代。
“此次試航,意味著平頂山港已滿足通航要求,平頂山段的航道、港口建設,清淤疏浚,蓄水水位、服務設施等,都已達標。”平頂山市交通運輸局航務管理科科長李鑫磊表示,平頂山擁有完整的碳基尼龍新材料產業鏈,是全世界最大的尼龍生產基地,港口通航后,會為尼龍新材料等貨物的運送帶來極大便利,助力產業發展。同時,平頂山的焦炭、大型裝備、砂石、糧食等,也將通過該航道運往世界各地。
李鑫磊稱,目前,沙河復航平頂山段工程項目基礎建設工程已基本完成,平頂山港或將于本月開港。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平頂山港試航的同一天,我省首艘千噸級新能源智能貨船——“豫交投001”號,駛入河南境內,標志著河南內河航運向綠色化、智能化邁出關鍵一步。
不僅如此,近段時間以來,河南內河航運建設,好消息頻傳:
1月15日,周口中心港集疏運鐵路專用線項目開工儀式舉行,“鐵公機水”多式聯運體系建設步入“快車道”;
2月27日,周口港開通中遠海運集團水運通道,貨物自周口港啟航,進入長江,換輪后抵達海南港;
3月22日,河南投資集團負責人赴山東港口集團,商討進一步加強合作……
發力 河南今年水運投資超鄂湘總和
作為交通大省,近年來,河南為何在內河航運上不斷發力?
動力來自內河航運的低廉物流成本。
據《河南日報》報道,2024年上半年,河南全省貨物運輸量達14億噸,其中水路運輸僅占7.4%;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4316.1億元,其中運輸費用占5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而與傳統公路運輸相比,水運具有運能大、成本低等優勢,據測算,水運的成本是鐵路運輸成本的1/2、公路運輸成本的1/5、航空運輸成本的1/20。
因此,河南亟須通過加快發展內河航運,推動貨物運輸結構調整,降低社會物流成本。
動力來自河南的區位優勢。
河南地處中原腹地,擁有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天然區位優勢。
借由內河航道,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貨物經鐵路運輸至我省港口集散后,可水運至安徽、湖北、江蘇以及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和目的地;東部地區高附加值產品,也可經由我省港口集散運往廣闊的中西部腹地。
動力還來自河南“補短板”的內在要求。
當前,在“空鐵水公”四種運輸方式中,內河航運是河南最為明顯的短板。
2024年,我省完成港口吞吐量6085萬噸,同比增長29.8%;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0.9萬標箱,同比增長20.4%。盡管增速表現不俗,但從總量上來看,中部省份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同期的港口貨物吞吐量已分別達到7.53億噸、6.94億噸、3.03億噸、2.84億噸,均遠高于河南。
除了自身所需,發力內河航運,也是我省在積極落實國家層面的要求。
2022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指出,要加強沿海和內河港口航道規劃建設,優化提升全國水運設施網絡。
同年,《河南省內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2022—2035年)》出臺,我省提出加快構建中原出海新通道。
2023年9月,河南推出內河航運中短期戰略:“11246”工程,即計劃用3~5年時間,實現港口貨物年吞吐量突破1億噸、項目投資1000億元、通航里程達2000公里以上,打造淮河、沙潁河、沱澮河、唐白河4條通江達海集疏運新通道,建成周口港、信陽港、漯河港、平頂山港、南陽港、商丘港6個現代化港口。
此后,河南內河航運發展開啟“加速跑”模式。
今年,河南提出開展“水運發展全面建設年”行動,完成投資200億元以上。據《湖北日報》《中國水運網》報道,今年,湖北、湖南的水運固定資產投資分別為100億元、90億元。
破局內河航運,河南的建設力度可見一斑。
破局 強設計、聚產業、促合作
水運通,產業興。
在河南省政府原參事賀建委看來,當前,國家層面有要求,不少省份都在積極布局,面對歷史機遇,河南推動內河航運發展正當其時。
對于未來發展重點,賀建委談了自己的思考。
——高質量完成內河航運發展頂層設計工作,推動全省內河航運一體化建設實施意見盡快印發實施;
——大力發展臨港經濟,有序推進周口港、信陽港等港口鐵路專用線建設,推動“公轉水”“鐵轉水”“水轉水”有效聯通;支持周口、信陽、平頂山、鄭州等地培育千億級臨港產業集群,支持周口沈丘、信陽淮濱等地建設造船產業園,打造內河船塢產業集聚區;
——強化與江蘇、浙江、安徽等省份溝通,推動我省與安徽等省簽訂有關協同發展內河航運的框架協議,建立規劃建設、水資源調配、航運服務等協調機制。(孫科 孫超)
轉自:大河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