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9月晉升國家高新區以來,南陽高新區始終堅持“主動融入、持續求進、勇于擔當、奮力爭先”十六字方針,高舉“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旗幟,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培植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初步走出了一條產城融合、資源集約、環境優好、區域協調的創新型特色產業發展之路,成為南陽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對外開放的窗口。
近年來,南陽高新區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不斷推動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創新能力不斷優化、持續提升。
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南陽高新區始終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著力構建更具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一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從無到有,目前已達到4家;高新技術企業由原來的4家增至30家,占南陽市近30%,后備高企增加49家;國家創新型企業增加了4家,省級增加了10家,目前共有16家。二是實施科技創新獎扶政策,研究出臺“科技十條”等獎補政策,每年兌現區級科技獎扶資金1000萬元以上,申報國家、省、市級等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66個,共幫助企業獲得國家、省市各類科技資金1.1億元,激發了企業創新積極性,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三是深化與河南省內外高校、研發機構的合作,充分發揮合作各方的市場和技術優勢,互相協作、整合資源,推動形成一批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產業技術聯盟,現有市級以上研發機構83家,覆蓋轄區70%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獲國家、省、市級科技進步獎68項、科技成果367項,知識產權授權量達2366個。四是把引進和培育掌握核心技術的科技領軍人才、優秀創業人才作為重中之重,通過人才帶項目、興產業。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通過搭好平臺、創優環境留住人才,先后引進了王光謙院士等一大批高端人才,招才引智工作取得新成效。
推動與中關村深度合作,科技園建設全面提速。緊抓《國務院關于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對口協作工作方案的批復》提供的重大機遇,把與中關村的合作放在首要地位,舉全區之力、匯八方資源,把雙方的合作一步步引向深入。一是發展理念高位對接。按照“聯合共同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這一理念,在中關村管委會、中關村發展集團的指導下,重新編制園區產業、空間、生態、科技金融四個專項規劃,建立了科學完備的規劃體系,明確了中關村協同創新的區域增長極的園區定位。二是平臺合作日益密切。對接北京中關村協同創新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合作設立5億元的創新創業投資基金,引導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接中關村科技租賃公司、擔保公司,設立風險補償資金機制,盤活帶動轄區金融生態;依托中關村資源優勢和南陽理工學院、南陽師范學院人才優勢,合作建設“南陽·中關村領創空間”;與甲骨文公司合作,建立甲骨文軟件人才培訓基地,啟動南陽市高級軟件工程師千人培養工程。三是產業合作成效顯著。依托中關村e谷,引入潤德冀圖、奇游靈動、掌中飛天等50余家企業,年營業收入超3億元。碧水源膜產品生產制造基地和南陽水生態治理項目、中信國安中關村南陽科技園綜合開發項目等簽約落地。與此同時,南陽的企業也在“走進”中關村,二機石油裝備集團、防爆電氣研究所、華泰建材、金冠電氣、宜和城保等5家企業已在中關村設立研發分中心和銷售分部,創新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四是不斷推動科技進步。中關村天合科技轉化中心南陽分中心簽約落地,北京華通國際、中關村e谷、中關村信息谷、清華大學泥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等合作項目有序推進,為轄區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保障。
著力培育特色產業,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以規模化、特色化為方向,以一批能夠促進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和增強發展后勁的大項目、好項目為支撐,全力打造主業突出、產業鏈長、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逐步形成了先進裝備制造、光電信息、節能環保三大特色產業和以科技服務、動漫軟件、現代物流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培育聚集了臥龍防爆、利達光電、威奧斯圖、光馳、星凱龍、青年汽車等一批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骨干企業,規劃建成了光電產業園、防爆產業園、歐洲產業園、創新創業園、氫能源汽車產業園、高端裝備制造孵化園等一批專業園區。(劉偉)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