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住的土胚墻瓦房,夏天就怕下大雨,晚上提心吊膽睡不著覺。現在是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房子,政府配備空調、電視、衣柜、桌椅、被褥,有大電視看,有人陪聊天,有人做飯吃,天天不重樣、頓頓不一樣,人到晚年真沒想到能享受到黨和國家的扶貧好政策,沒想到住上幸福大院的好房子,也更沒有想到飲食生活有專人照顧,在這里生活十分開心!”入住南召縣白土崗鎮寺上村幸福大院的何立付,說起眼下的幸福生活臉上樂開了花。
寺上村屬于南召縣深山區,距離白土崗鎮政府20公里,一道山溝、20多道灣,全村轄15個自然村莊、9個村民小組,268戶農戶、村民1089人散居在長15華里、寬3華里的大山皺褶里,很多人家獨居在白云深處。
66歲的何立付是白土崗鎮寺上村一名五保貧困戶,身患多重殘疾,一只眼睛失明,下肢全憑著一支特殊的獨木拐杖支撐著才能走路。早年,他和弟弟一起生活,5年前弟弟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死亡,只留下了4間搖搖欲墜的舊瓦房。本就生活不能自理的何立付,僅靠一只眼、一條腿生活,艱辛的日子苦不堪言。
今年“四集中”活動啟動后,孤苦無依的何立付人生出現了幸福的“拐點”。搬進了村里幸福大院,住進了空調雅間,吃住有專人精心料理,每天定時供給的新鮮水果,曾經為生活黯然傷神的孤獨老人在“幸福大院”慢慢走出人生的陰霾,愁眉苦臉的面龐綻開了笑顏。
“這些老人原來在家都是形只影單的‘孤雁’,生活讓人揪心。現在住進幸福大院,生活舒心、住著安心、有病放心。老人們在幸福大院有了溫馨的家,歡聲笑語、其樂融融。我們為老人們統一配發了服裝,在夕陽紅裝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的精神、格外的幸福。孤寡老人搬進新家不再孤單!”白土崗鎮民政所長孫俊珍高興地說。
寺上村幸福大院配備3間餐廳、2間現代化廚房、2間文體活動室以及2間人體感應水沖便池衛生間、熱水器浴室,26臺柜機、掛機空調,安裝了監控系統、網絡電視。新建文化活動廣場、院內硬化透水地坪,院外栽植苗木花卉綠化靚化,院內外安裝太陽能路燈,新建一座雙層涼亭,健身場地、健身器材等應有盡有。目前,已入住集中供養對象22人,幸福大院成為休閑養生的花園式老年公寓。
南召縣采取村級“五支隊伍”篩查、鄉鎮核查、縣級審查的辦法,對轄內“三類對象”、“六種人員”深入排查,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及特殊困難群眾全面摸底,排查、安置需要集中供養人員2439人。集中供養對象占全縣農業人口的4.9‰,遠遠超過市定農業人口3‰的目標。
南召縣把集中供養作為政策兜底的“一號工程”,對各類供養機構進行規劃建設,新建、改擴建“四集中”供養機構65家,縣級福利中心、殘疾人康復托養中心和精神病醫院;鄉鎮敬老院15家,鄉鎮醫養康復中心15家;村級幸福大院30家,民辦養老機構2家。截止目前,全縣65家服務機構全部完成建設,總床位數2896張,滿足集中對象入住需求。
該縣所有服務機構房間全部安裝空調,新購置床、衣柜、桌椅、被褥,集中供養對象有了舒適的居住環境,不但提高了集中對象舒適度,也提高了集中對象自豪感。劉金相家住南召縣皇后鄉潘坪村大莊組,未成家,無子女。按照“四集中”兜底保障政策,今年5月下旬入住北召店幸福大院,住房裝有新空調,屋內家具全部是新床、新被子、新桌椅、新衣柜等“一套新”。
今年4月份南召縣建立了“四集中”保障聯合黨支部,彌補建制性黨組織的不足,凝聚各方資源,調動社會力量,充分發揮黨員先鋒作用,有效解決了“四集中”排查登記難、動員入駐難、項目推進難、資金供給難,形成高效便捷的工作機制,高效地解決了“四集中”工作開展中出現的困難。
南召縣探索實行村級幸福大院集中托管、鄉鎮敬老院集中供養、醫療機構醫養結合集中康復和社會福利機構集中托養四種模式,各級政府累計投入資金4400多萬元,引入民間資本投入建設資金1000多萬元。其中,引入曹店健康養老有限責任公司投資800余萬元,建成容納200張床位的曹店頤養中心,為農村特困老人建設一個溫馨舒適的家園。(倪申 廖濤 馬興平 王興一)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