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在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乳業開發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被稱為呼和浩特“1號工程”的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項目的推進情況。該市將依托伊利、蒙牛的產業基礎,由“中國乳都”向“世界乳都”邁進。
“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和“蒙牛中國乳業產業園”是全中國兩大乳業綜合園區。根據去年的全球乳業排名,伊利和蒙牛進入十強。呼和浩特市也因此成為全球唯一同時擁有兩家十強世界乳業企業的城市,再次獲得“中國乳業之都”的品牌稱號。該市依托伊利、蒙牛的產業基礎,進一步提升產業規模,打造“世界乳都”。
據中國奶業經濟月報顯示,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內蒙古自治區1月至3月液態奶產量為84.09萬噸,增幅約18.56%;僅3月液態奶產量為26.35萬噸,較去年3月增長約12.64%。
去年年末,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亞清在京召開的內蒙古自治區奶業振興新聞發布會上說,內蒙古自治區全區牛奶產量連續三年大幅增長,由2017年的542.8萬噸增長到2019年的577.2萬噸,是全國唯一一個超500萬噸的省區;2020年第三季度,奶牛存欄達到125.3萬頭、增長約3.57%;牛奶產量達到326.1萬噸、增長約4.41%;規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為934.7億元,占全區農畜產品加工業總銷售收入的48.1%。
2020年,自治區投入4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奶業振興的同時,啟動金融精準服務奶業振興專項行動,為奶業全產業補鏈、強鏈、延鏈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據介紹,2020年金融機構累計發放貸款137億元,為56個奶業項目達成融資意向216億元。
投資和支持得到了回報,推進了自治區乳業的快速發展。1999年,內蒙古自治區奶業總產量僅77.2萬噸,居全國第三位,比第一位少50%,到2004年,內蒙古奶業總產量達到502.1萬噸,位居全國第一位,乳制品工業總產值達到160億元。到2020年,內蒙古年度牛奶產量為565.6萬噸,加工產值1654.6億元,仍然位列全國第一。其全區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乳品加工企業達到89個,實現超百億的銷售收入,還有16家民族傳統奶制品生產企業、700多戶加工坊,日均加工鮮奶量393.3噸,“小乳品”年產值超過6億元。
為推進乳業、奶業的現代化發展和振興,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相繼出臺了《推進奶業振興的實施意見》、《推進奶業振興若干政策措施》、《推動全區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若干措施》、《奶業振興行動計劃》和《推動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專項行動總體方案》。
2020年,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又出臺了《奶業振興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通過建設一流種源、飼草料、奶源基地,打造一流加工企業,做強一流產品,創建一流品牌等措施,力爭到2022年,奶畜存欄達到215萬頭只,奶類產量達到72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100億元,率先在全國實現奶業振興。
今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搶抓自治區推動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機遇,優化整合空間和資源,積極打造敕勒川乳業、和林格爾乳業兩大乳業開發區,集中推動乳業高質量發展。
呼和浩特市副市長畢國臣表示,為了適應兩大乳業開發區的發展需要,目前呼和浩特市制定了《呼和浩特市乳業開發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于6月8日起正式施行。
此優惠政策分總則、優惠政策、保障措施和附則三部分,共16條,旨在補齊發展短板,打造“中國乳業之都”升級版,同時也為了適應敕勒川乳業、和林格爾乳業的發展需要,支持推動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中國乳業產業園兩大全產業鏈升級項目加快建設,吸引帶動國內外乳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落地發展,進一步形成乳業集群規模優勢。對此,該市制定了支持企業以商招商、給予項目貸款貼息、鼓勵加快項目建設進度、支持企業成長壯大、支持企業提升品牌質量、支持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支持企業引進人才等7項優惠政策。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