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三大工程”助力“種業強區”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7-21





      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農為國本,種鑄基石。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的決策部署,扎實推動種業振興,加快推進內蒙古自治區從種業大區向種業強區跨越,今年內蒙古重點圍繞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良種化水平提升、優勢特色品種培育等開展“三大工程”,種業振興行動實現良好開局。


      好種子是種糧的最大保障


      “這是我提前在花盆里種的玉米苗,你看看這發芽率,百分之百,這下我大規模種的時候心里就更有數了。”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干召廟鎮黃羊村六組村民王永光看著已長到15-20厘米高的玉米秧苗說,“‘科河699’比一般的玉米品種產量高,畝產超2300斤,籽粒飽滿、脫水快,不倒伏,還好賣!”今年王永光的60畝地全部種玉米,選定的品種就是已種了好幾年的“科河699”。


      “科河699”是科河種業有限公司利用分子育種技術育成的新一代產品,也是巴彥淖爾市科河種業的拳頭產品,經國家谷物中心檢測,粗蛋白含量達11.06%,是目前高蛋白含量的玉米品種之一。該品種適應性廣,西北、東華北、黃淮海三大玉米主產區近20多個省區均可以種;密度彈性大,在不同的種植區域,每畝3800-7000株;脫水快、宜機收;產草量高,糧飼料兼用,目前已累計推廣種植面積達750萬畝。


      內蒙古是全國種質資源大省、種業大省,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種質資源,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和重要戰略地位。近年來,內蒙古先后出臺內蒙古種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十四五”種業發展規劃、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并于今年啟動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良種化水平提升、優勢特色品種培育“三大工程”,更是為內蒙古種業振興行動明確了實現路徑。


      數字是最好的證明。據內蒙古農牧廳種業管理處介紹,目前全區已初步構建農作物、畜禽、林草、農業微生物等以“自治區庫”為中心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認定自治區級種質資源保護單位14家,現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超8萬份,牧草種質資源1.7萬份,畜禽遺傳材料3.9萬份,擁有地方畜禽品種25個,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已認定國家級畜禽資源保種場、保護區10家,自治區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農業微生物資源庫均已納入國家資源庫建設體系。同時,內蒙古已構建起有優勢地位的育制種基地,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全區有9個國家級雜交玉米、馬鈴薯、大豆、雜糧雜豆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繁基地,馬鈴薯、大豆、玉米制種面積分別居全國第一、第三、第五。已建成國家級畜禽核心育種場15家,居全國第三,具備年提供20萬只種羊和1000萬劑優質牛凍精的能力,培育國內排名100名以內的西門塔爾種公牛數量居全國第一。


      良種配良法 長出豐收糧


      喝著黃河水,背靠陰山下。獨特的地理環境賦予了河套小麥的優秀品質,豐富的水利資源哺育出河套小麥健康的體魄。河套地區不斷地對小麥品種進行優選改良,從“巴優1號”“臨優1號”到“臨春1號”“巴麥10號”,再到“臨優2號”“巴豐1號”“永良4號”,經過7個改良品種,最終確定“永良4號”為長期推廣品種。該品種對河套地區氣候、土壤等條件的適應性最好,所產小麥顆粒飽滿,面粉筋度、蛋白質含量、礦物質含量最優,一般年份每公頃產量在4500公斤以上。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自2015年始,河套地區成立了河套小麥產業化研究院,與中國著名小麥專家攜手建立河套小麥品種改良院士專家工作站,堅持自主培育適合河套地區種植的優質小麥品種,并且通過風篩選、窩眼選、比重選、色選4道工序,選取麥穗中部顆粒作為優質種源,使小麥種子實現籽粒均勻一致、營養均衡一致、出苗整齊一致。強大的科研實力讓河套小麥產品研發、質量監控體系等走在了行業前列。


      近年來,內蒙古已建設草種業、設施蔬菜、肉牛、玉米、馬鈴薯5個種業技術創新中心,依托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草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內蒙古大學草原家畜種質創新與繁育基地等重點實驗室的技術研發平臺,區內科研單位、院校育種創新能力、種業創新科研團隊和人才隊伍不斷擴大。內蒙古自主培育的大豆品種“登科5號”推廣面積達270萬畝,居全國第3,向日葵品種“SH363”“SH361”“三瑞3號”推廣面積均在50萬畝以上,包攬全國前3,自主培育西紅柿系列品種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10。


      提升育種創新動力


      日前,內蒙古聚焦優勢特色產業,啟動種業振興“揭榜掛帥”專項行動,發布第一批草業、奶牛、馬鈴薯、肉牛、肉羊等“5+N”領域共12項榜單,連續穩定支持育種創新技術攻關,深入推進種業科技成果轉化。啟動實施了玉米、大豆、肉牛、肉羊等優良品種后補助獎勵,對內蒙古通過國家審定品種、推廣面積進入全國前列品種、入選國家種業陣型的育種企業給予一次性后補助獎勵,對國家認定的畜禽核心育種場、國內排名進入前100名種公牛的育種企業給予扶優獎勵。“今年,內蒙古的莫旗、鄂倫春旗新認定為國家級大豆制種大縣,卓資縣新認定為國家級燕麥區域性良繁基地;新培育國家級畜禽核心育種場4家;新爭取3個國家現代種業提升項目用于馬鈴薯、荷斯坦奶牛、烏珠穆沁羊育種創新。”內蒙古農牧廳種業管理處處長蒙志剛說。


      “種質資源是國家戰略性資源,事關種業振興全局,內蒙古大力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程,全面開展了農牧業種質資源普查,新征集農作物種質資源3567份,登記畜禽資源2.2萬條,基本摸清了資源家底。”蒙志剛坦言。


      目前,內蒙古已在27個旗(縣、區)重點開展種質資源系統性調查和搶救性收集,組織實施農作物資源精準鑒定評價。內蒙古農科院啟動編制了項目建設可研報告,積極推進項目立項建設。組織實施了47個畜禽品種生產性能測定工作,開展蒙古馬保種1萬匹,采集制作畜禽遺傳材料1.5萬份,認定蒙古牛、蘇尼特羊兩個國家級保種場,爭取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生產性能測定資金,為資源保護利用和育種創新提升提供支撐。


      與此同時,今年內蒙古在全區12個盟市啟動建設60個“看禾選種”平臺,制定了平臺建設實施方案,以品種展示示范為核心,按照“引品種、建基地、促推廣”的思路,篩選適應不同生態區域、種植習慣、市場需求的主導品種,加快全區優良品種推廣步伐,目前已落實基地面積6135畝、遴選品種2190個。開展了2022年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重點是農作物種子市場檢查和監督抽檢,已出動執法人員2983人次,檢查種子經營門店5819個,抽檢種子樣品923份,保證市場用種安全。


      轉自:農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內蒙古確定“十三五”時期開發區主要發展目標

      內蒙古確定“十三五”時期開發區主要發展目標

       日前,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發布了《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開發區發展規劃》,圍繞進一步加快開發區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發揮開發區的窗口、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等方面,明晰了“十三五”時期我區開發區主要發展目標。
      2017-03-21
    • 前兩個月內蒙古對“一帶一路”國家出口額增長37.1%

      據呼和浩特海關統計,今年前兩個月自治區對“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額達89 9億元,增長37 1%。前兩個月,自治區對“一帶一路”國家貿易中,蒙古國和俄羅斯為主要貿易國別
      2017-03-21
    • 前二月內蒙古進出口平穩運行

      1~2月內蒙古自治區主要進出口商品呈現量價齊升態勢。進口方面,原油、煤炭、鐵礦砂、鉀肥、鋸材、木漿等大宗商品進口量價齊升
      2017-03-27
    • 呼倫貝爾中俄蒙合作先導區獲自治區5大類21項支持政策

      從呼倫貝爾中俄蒙合作先導區政策機遇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日前,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支持呼倫貝爾中俄蒙合作先導區建設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明確了支持呼倫貝爾中俄蒙合作先導區的若干政策舉措,
      2017-04-1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