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民生之本。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就業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實現了勞動就業制度由“統包統配”向市場化導向不斷轉變,就業總量持續增長,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就業政策與就業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三次產業就業結構顯著優化。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土地廣袤,人口密度較低,是我國傳統的農業和畜牧業重地,就業人口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員長期占主導地位。據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三次產業就業結構明顯呈“一二三”的特點。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內蒙古經濟社會產生巨變。到2014年,全區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力量,就業結構形成了“三一二”的格局,服務業快速發展,為擴大就業規模、提升就業質量提供了更大空間。
各類就業市場主體不斷涌現。改革開放之初,內蒙古市場經濟活動十分有限,市場主體類型基本上集中在國有單位和集體單位。隨著內蒙古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非公有制經濟迅速壯大,各類市場主體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到2017年,全區非公有制單位就業人員比1998年翻了近4倍,與改革開放之初的2000人相比,更有著天翻地覆的改變。同時,非公有制單位就業人員占城鎮就業人員比重也不斷提高,由1998年的29.1%提高至2017年的74.9%,非公經濟市場主體成為保障和擴大就業的主力軍。
城鎮吸納就業能力持續提升。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內蒙古人口流動日益頻繁,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在城市謀生活,城鄉就業格局不斷轉變,城鎮就業規模持續擴大。1978年,內蒙古城鄉就業人員之比約為1:1.87,到2017年,城鄉就業人員之比優化至1:1.10。
女性就業規模逐步擴大。隨著內蒙古市場經濟的發展,勞動就業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勞動就業渠道不斷拓寬,為女性就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廣闊的空間。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推算數據顯示,內蒙古女性就業人口占比由1990年的40.6%提高到41.1%。盡管女性就業人口占比沒有大幅增長,但女性就業人員在三次產業分布上明顯優化。第一產業女性就業人員占比由1990年的66.9%下降至2010年的56.3%,第三產業女性就業占比則由17.9%增長至34.3%。
職工就業收入大幅增長。1978年,內蒙古職工年平均工資為712元,2017年達到67688元,比1978年增長了94.1倍。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也得到全面提高,2017年,內蒙古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670元,比1978年增長117.5倍;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584元,比1978年增長95.1倍,年均增長12.4%。
就業制度和就業服務體系日益完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內蒙古勞動就業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就業服務體系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就業機制。進入21世紀,內蒙古始終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突出創業和就業的緊密結合,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不斷拓展新就業空間,覆蓋城鄉的各類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記者 王連英)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