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頭稀土高新區構建四項機制推動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5-17





      近日,在位于中國科學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2號產業基地的一帶一路中歐聯合實驗室里,“鐺鐺”聲不絕于耳。“這是我們正在建設的稀土特種鋼的中試示范線,今年6月第一批設備就能進來,年底可以進行試生產,它成功將稀土元素運用到鋼中,價值翻了好幾倍。”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項目管理部部長張耀介紹道。


      近年來,包頭稀土高新區充分發揮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學包頭材料研究院兩大新型科研院所科技資源優勢,探索建立起基地承接項目機制、院企雙向對接機制、科技成果轉化、人才跟蹤服務機制等四項工作機制,為非公企業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建立基地承接項目機制 推動高新產業集聚


      “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2號產業化基地是為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缺乏承接載體、項目沒有實施場所的難題而成立的。”包頭稀土高新區工信安監局負責人劉相利介紹說。結合包頭稀土高新區科技優勢和產業特點,規劃建設了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2號產業基地和上海交通大學包頭新材料產業園,將產業基地作為科技項目轉化落地的重要載體,建立基地承接項目機制,為兩大院所科技成果中試和產業化提供獨立的專用成果轉化基地。


      其中,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2號產業基地建設占地120畝,廠房建筑面積3萬余平方米,辦公區域、生活區域建筑面積共計1.3萬平方米,新型稀土鎂鎳基儲氫合金電極材料生產示范線、年產5萬個伺服電機產業化等8個項目已進駐;上海交通大學包頭新材料產業園占地50畝,廠房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辦公樓建筑面積6700平方米,首批年產500噸稀土鈦合金產業化項目、年產1000噸高純氧化鋁產業化項目等8個項目即將進駐,目前部分項目已完成設備安裝,將陸續投產,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建立院企雙向對接機制 搭建技術合作橋梁


      稀寶博為、東寶生物等40余家企業赴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學院等3個院所進行調研對接;中科院金屬所、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學院等8個院所的20余名專家教授,來包頭稀土高新區與金山磁材等80余家企業進行技術對接近20次。


      近幾年,“企業院校行”“院校企業行”成為包頭稀土高新區解決相關企業共性技術需求的實招,將活動中搜集的問題分門別類,建立企業科技研發項目庫、技術難題數據庫和兩大院所科技成果數據庫,有效打通了兩大院所與企業信息交流的渠道。易勝云就是通過技術難題數據庫成功解決公司技術發展難題的一個范例。


      易勝云與中科院電工所、中科院寧波稀土磁性功能材料實驗室開展產學研合作,在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的技術支持下,成功研制出一款稀土永磁磁化器產品,將高強度、高矯頑力的稀土永磁材料采用獨特的矩陣式磁核組合排列,使得產品具有分布均勻的高強度磁場,在不改變水原有化學成分的條件下,使得水中礦物質的物理結構發生變化,從而達到阻垢、除垢、殺菌、滅藻的作用,主要用于水的阻垢、除垢、殺菌、滅藻及重金屬吸附。該產品可以完全替代傳統的離子交換水處理器,極大地降低企業生產和維護成本。


      截至目前,通過院企雙向對接機制,已幫助企業解決稀土永磁電機仿真設計系統、稀土永磁材料表面防護、生產信息化等10余項技術難題。


      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提高成果轉化效率


      稀土硫化物著色劑因其著色性能優異,成本低,無毒無害,符合世界環保標準,可廣泛用于塑料、塑膠、油漆、油墨、皮革等諸多領域,市場需求量達百億元。


      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在包頭稀土高新區建成了世界首條年產10噸的稀土硫化物規模化、連續化隧道窯生產示范線,并于2016年11月3日下線了第一批稀土著色劑產品,完成了該技術成果由實驗室向產業化的中試生產,標志著我國在稀土高附加值下游應用領域實現了又一次原創性突破。隨后,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以2000萬元轉讓金額與中科世紀簽訂了技術轉讓合同,這是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在包頭市技術轉移轉化的最高金額。這是包頭稀土高新區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生動范例。


      此外,包頭稀土高新區還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和共建創新平臺。如上海交通大學團隊與中天宏遠合作開展稀土氧化物涂層中試及產業化項目,產品已廣泛應用于航空發動機和地面燃氣輪機,申請和授權發明專利近20項,有效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截至目前,推動兩大院所與企業開展技術難題聯合攻關16項,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中科院相關院所與金蒙匯磁、長安永磁等企業聯合建設了永磁材料表面防護、稀土永磁電機等5個研發中心,全面提升了稀土材料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支撐服務能力。


      建立人才跟蹤服務機制 攻克企業技術瓶頸


      此前,長安永磁一直存在電機產品仿真設計和測試的問題,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去研發新產品。經包頭稀土高新區工信安監局牽線搭橋,中科院電工所為長安永磁設計了一套永磁電機仿真設計系統,用軟件設計替代傳統的樣機研制,破解了企業多年來難以實現模擬設計的技術瓶頸,為企業節省成本的同時,極大地促進了企業的轉型升級。


      這便是“1+1”人才培養計劃,即以企業為核心,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根據企業技術創新發展需求選1名相關專業的專家教授幫助企業培養1名技術創新負責人,根據企業創新負責人在生產實踐中發現的技術難點,尋求相關中科院專家和團隊的技術支持,開展為期3年的聯合攻關,促成企業青年技術人員與中科院專家的深度合作,共同解決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和新產品的研發問題,提高企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幫助非公企業提升發展內生動力。


      截至目前,“1+1”人才培養計劃已累計結對培養人才21人,有效解決企業技術問題10余項,推動了非公企業高質量發展。(李寶樂)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 包頭稀土高新區借勢蓄力構建稀土產業新格局

      包頭稀土高新區借勢蓄力構建稀土產業新格局

      作為全國惟一以稀土資源冠名的國家級高新區,包頭稀土高新區專注謀劃稀土這一“特色”文章,以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勇氣和決心,牢牢把握稀土產業轉型升級的節奏步伐,加快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華麗蛻變,與大產業、大形勢同...
      2018-01-17
    • 內蒙古包頭稀土高新區:政策接地氣 產業發展實

      內蒙古包頭稀土高新區:政策接地氣 產業發展實

      近日獲悉,自2017年2月發布《關于促進主導產業健康發展的八條措施》及配套的《實施細則》以來,包頭稀土高新區主導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打造了政企“雙贏”的新局面。
      2018-07-02
    • 內蒙古包頭稀土高新區全力打造國家級雙創基地樣本

      內蒙古包頭稀土高新區全力打造國家級雙創基地樣本

      近日獲悉,自獲批成為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一年來,包頭稀土高新區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多元化、特色化、專業化的創新創業制度體系,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拓展就業空間,為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提供重要支撐。
      2018-07-30
    • 內蒙古包頭稀土高新區:讓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比翼齊飛

      內蒙古包頭稀土高新區:讓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比翼齊飛

      近年來,包頭稀土高新區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讓母親河重新煥發了生機活力。
      2018-10-29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