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八月,以“奮斗逐夢·繡美山河”為主題的中國首屆手工刺繡傳承創新大會在興安盟圓滿落幕。這次會議通過展覽展示、高峰論壇、參觀考察、研討交流的形式,深入挖掘了中國手工刺繡的傳統文化內涵,彰顯了手工刺繡的時代價值,尤其展示了蒙古族刺繡在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打造了“草原絲路”文化新品牌。
這次盛會,可以說是全國刺繡文化的一次盛宴:湘、蘇、粵、蜀、臺、潮、苗等地繡品紛紛亮相,各具特色,令人贊嘆不已。更令人驚喜的是,科右中旗蒙繡與七家全國知名企業現場成交訂單6400萬元,小小繡花針,繡來“金山銀山”。
顯著的成果之一,是興安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之路越走越寬廣。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持和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這次首屆手工刺繡傳承創新大會的成功舉辦,在展示民族刺繡藝術的保護與發展成果,講好手工刺繡文化故事的同時,也為地方和民族手工刺繡技藝傳承、設計生產、產業發展、市場營銷合作的平臺走出了可喜的一步,是一次成功的典例。
興安盟雖然缺少礦產資源,但隨著農牧業產品加工業的興盛,旅游業的發展,以及細化產業鏈帶來的巨大資源轉變,以刺繡產業化為突破口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得到更好的挖掘、保護,并繼而更優秀的傳承與發揚,為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礎。
另一個成果,彰顯了政府決策力的重要性。可以說這次盛會的成功舉辦,是政府搭臺,文化唱戲結出的碩果。
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經濟硬實力,需要各方助力,尤其是政府在運作中抓住機遇、決策把握、正確引導,對推動事業發展起到致關重要的作用。興安盟黨委政府準確解讀了國家傳統文化和非遺方面的相關政策,聚集社會力量,挖掘本地傳統文化資源,將培植、培養、培育工作做實、做深、做精、做大、做強。從2016年開始,全盟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鼓勵圖什業圖王府刺繡,引導培訓提升水平,繡品形式從注重實用性,轉向藝術美。內容不斷創新,除去傳統的煙荷包、蒙古袍等生活用品刺繡外,融入了現代時尚。具有鮮明蒙古族特點的刺繡,如同梧桐樹,成功引來各地金鳳凰。而農牧民繡娘用小小的繡花針,繡出了套馬桿和騎手,繡出了草原一碧千里,繡出了萬馬奔騰牛羊成群……也繡出了好日子。
思路決定出路,出路繪出富路。相信經過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不斷努力,蒙古族刺繡不僅能傳承物質文化遺產,還能提升人文環境,引用盟委書記張恩惠的話,充分發揮手工刺繡“在農牧民素質提升、鄉風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探索總結出一條蒙古族刺繡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讓群眾在針線交錯間織就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們相信并祝福。
轉自:興安盟行政公署辦公室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