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鄉村著名行動” 賦能鄉村振興
山西省二萬余條鄉村地名“入網”“上圖”
地名是鄉村治理和群眾生產生活離不開的基礎信息,在促進交流交往、承載美麗鄉愁、傳承歷史文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鄉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不斷優化,人們對鄉村空間定位精細度的需求越來越高,對鄉村地名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10月2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推動高質量發展 深化全方位轉型”系列主題第五場新聞發布會,山西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琚李梅介紹了省民政廳在開展“鄉村著名行動”方面的相關情況。
山西省于2023年10月啟動“鄉村著名行動”,從“織密鄉村地名網、健全鄉村地名標志體系、推動地名文化進村入戶、深化地名信息服務、促進地名利農惠農”5個方面發力,聚焦地名命名、設標、上圖、深化信息服務、挖掘地名文化、講好地名故事等重點環節,充分挖掘和發揮地名價值,提升鄉村地名公共服務能力,為鄉村振興賦能。
行動啟動一年來,省民政廳針對全省鄉村各地不同發展現狀、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等,指導聞喜、臨猗、渾源、鄉寧、平順等縣試點先行、探索經驗,并通過舉辦培訓、召開現場會等及時總結推廣典型做法,推動整體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是抓好“命名”,不斷織密鄉村地名網。山西省已規范命名鄉村地名2.18萬條,設置鄉村地名標志5.2萬塊,安裝樓門牌54.8萬塊,對不規范地名進行了標準化處理。鄉村地區“有地無名”“有名無標”等問題持續得到解決。一些鄉村街巷都有了好聽好記的名字,打通了治理末梢,暢通了郵路貨運,方便了百姓生活。
二是注重“揚名”,不斷挖掘優秀地名文化。在開展地名信息采集整理的同時,加大鄉村地名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弘揚力度,建立了《地名保護名錄》。一批歷史文化地名、紅色地名、近現代重要地名等列入保護名錄,一批具有文化傳承價值、留得住鄉愁根脈的“老地名”得到保護。同時也注重鄉村新生地名的文化內涵,命名了一批具有時代風貌、體現改革開放成果的“新地名”。
值得一提的是,由山西省民政廳、山西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的《人說山西好地名》太原篇已于近日播出,各地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鄉村地名文化宣傳活動,在講好“地名故事”中傳播優秀文化,涵養鄉風文明。
三是突出“用名”,不斷賦能鄉村產業振興。依托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和高德、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地圖,持續推進地名信息采集“入網”“上圖”,同步引導鄉村百姓自主上傳農家樂、采摘園、民宿等信息,上傳的地名信息累計達到2.68萬條。今年第三季度新增圖上地名信息4682條,便利了群眾出行導航、旅行指向、快遞進村、山貨進城,促進了城鄉資源要素的雙向流動,助力了農民致富。
此外,加強地名與農村電商、平臺經濟和文旅發展的深度融合,挖掘發揮地名的品牌價值,打造了一批帶有地名標志的“鄉字號”“土字號”農產品。
據悉,一些地方還設置了“二維碼”智能標志牌,置入鄉村地名來歷含義、特色農產品以及生活繳費事項辦理等內容,掃一掃就能“碼上看”“網上辦”,讓地名服務利民更便民。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化‘鄉村著名行動’,不斷加強鄉村地名命名設標、文化挖掘保護、信息規范使用等全鏈條管理,積極探索“地名+”賦能產業振興路徑模式,全面提升鄉村地名管理服務水平,更加有力有效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琚李梅表示。(記者 劉自昌)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