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經信委近日發布《山西省煤炭資源綜合利用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到2020年,全省煤矸石、粉煤灰綜合利用量達到1.2億噸,原煤入洗率達到80%,礦井水綜合利用率達到90%,力爭實現30%的綠色礦山建設目標。
《規劃》提出,在開展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方面,促進煤矸石、粉煤灰、礦井水、煤層氣等煤炭及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到2020年,全省煤矸石、粉煤灰綜合利用量達到1.2億噸,全省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全省原煤入洗率達到80%,洗煤廢水閉路循環率100%,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量133億立方米、利用量85億立方米。礦井水和生活污水處置率達到100%,礦井水綜合利用率達到90%,力爭實現30%的綠色礦山建設目標。
在推進煤炭企業綠色化改造方面,鼓勵煤炭生產企業圍繞煤炭資源綜合利用,延伸產業鏈條,建設循環經濟園區,通過產業聚集、產業耦合、產業鏈延伸,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高效轉換,降低企業的物耗、能耗和產品成本,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化。鼓勵煤炭生產企業按照產業循環、多元發展原則,加大綠色化改造力度,減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煤矸石、礦井水、煤礦瓦斯等煤炭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在加大煤矸石綜合利用力度方面,以煤矸石直燃發電、煤矸石生產建材產品等大宗利用為重點,著力發展煤矸石制超細高嶺土、陶瓷、陶瓷微珠、造紙等產品,鼓勵煤矸石治理沉陷區和裂縫區以及復墾回填等利用。圍繞全省低熱值煤發電布局,鼓勵低熱值煤機組摻燒煤矸石綜合利用發電,引導大型礦業集團加大煤矸石采空區回填、土地復墾、沉陷區治理力度。推進朔州煤矸石制高嶺土和煤矸石生產陶瓷產業集聚區建設。突出市場導向,引導企業合理發展煤矸石磚、建筑陶瓷、煤矸石裝飾磚和多孔磚等建材產品。研發推廣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煤矸石綜合利用技術和產品。
在加快煤層氣開發利用方面,建設沁水、河東兩大煤層氣基地,推進河曲-保德、臨縣-興縣、三交-柳林、永和-大寧-吉縣、沁南-沁北、三交-柳林等6個煤層氣片區勘探開發。推進晉城礦區、陽泉礦區、潞安礦區、西山礦區和離柳礦區五大瓦斯抽采利用礦區建設。加大井下煤礦瓦斯抽采量,積極探索低濃度瓦斯利用途徑,提升煤礦瓦斯綜合利用水平。推進地面開采煤層氣熱電聯產項目建設,推進高濃度瓦斯運輸管網建設,推進低濃度瓦斯就近綜合利用發電,提高煤層氣開發利用水平。對達到瓦斯抽采條件的煤層全部開展瓦斯抽采,實現應抽盡抽、以用促抽、抽采達標。
在提高礦井水處理利用水平方面,鼓勵煤炭生產企業采取保水采煤措施,保護地下水徑流帶巖層,對礦井涌水進行長期觀測并建檔。鼓勵煤礦企業結合礦井水水質和排放量,因地制宜制訂礦井水處理回用方案,具體回用方案應優先保證礦區內用水,尤其做到先井下后井上,先礦內后礦外,先生產后生活。鼓勵企業將處理后的礦井水回用于井下消防灑水、洗煤補充用水、熱電廠循環冷卻用水、綠化道路及貯煤防塵灑水、施工用水、矸石山滅火用水、農田灌溉用水、市政建設和城市環境用水等。鼓勵企業探索利用廢舊礦井回灌或儲存礦井水,建設地下水庫儲存水資源作為農村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用水。
在推動粉煤灰等固廢綜合利用方面,鼓勵燃煤火電廠干排粉煤灰,應用粉煤灰分選和粉磨等精細加工技術,提高粉煤灰資源化利用能力及附加值。推進粉煤灰加氣混凝土制品、蒸壓磚、陶粒等利廢建材生產應用,推動朔州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加大粉煤灰綜合利用產學研合作,推動粉煤灰綜合利用技術開發。鼓勵粉煤灰復墾、回填造地和生態利用。鼓勵燃煤電廠從源頭控制脫硫石膏質量,大力推進脫硫石膏生產水泥緩凝劑、高強石膏粉、紙面石膏板、石膏砌塊、干混砂漿。鼓勵開發石膏晶須、高檔模具石膏粉等高附加值產品。
在促進煤炭資源綜合利用重點項目建設方面,鼓勵企業開展煤層氣、煤矸石、礦井水等煤系共伴生礦產資源多途徑開發利用項目建設,加快煤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結合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環保新標準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強化政府環境保護監管和企業生態恢復治理主體責任,推進煤炭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實施煤炭資源綜合利用重點項目建設。積極落實建設條件,完善項目手續,加快項目建設,政府性投資要加大對煤炭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的支持力度。
在推進煤炭綜合利用科技創新發展方面,加強煤炭開發生態環境保護,重點研發井下采選充一體化、煤炭地下氣化、煤系共伴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綠色高效開采技術。圍繞大型火電廠、煤氣化聯合循環系統關鍵技術與裝備,實施煤的清潔高效利用科技重大項目攻關,提升煤電能效水平,提高污染控制效率、降低污染控制成本和能耗。鼓勵產學研合作,圍繞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及利用技術、煤層氣/乏風規模化開發利用技術、大宗工業固廢資源化高值利用技術、煤炭及煤化工廢水處理及回用技術等開展聯合攻關。加快煤層氣鉆井、壓裂、增產、排采及智能化控制關鍵技術及裝備開發應用,著力提升煤層氣開采效率和質量。(邢云鵬 李闊 王紅杰)
轉自:中國礦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