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來,山西省委、省政府面對能源革命的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在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山西所具有的基礎和條件的基礎上,提出了以打造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為目標的戰略思想。其目的是服務全省經濟轉型發展,推動能源革命行穩致遠,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實現山西省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山西是我國的能源大省,在煤炭供給側結構改革、清潔低碳高效利用、煤基科技成果研發轉化、能源重點領域改革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長期以來高強度、粗放式、大規模的資源開發,導致山西支柱產業單一粗放、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資源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地制約著山西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能源生產結構亟待優化,新能源發展不足。
山西是煤炭生產大省,“一煤獨大”的特征尤為突出,風、光電規模偏小,煤層氣產出不足。其次,能源消費結構不盡合理,工業能耗高。山西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消費比重過高,非化石能源比重過低。長期以來,煤炭在山西省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在85%左右。再次,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碳減排壓力巨大。近年來,山西省在采暖期因散煤燃燒而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極為突出,大氣污染依然嚴重。以傳統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決定了高碳排放特征,推進高碳能源低碳發展迫在眉睫。第四,能源科技創新能力弱,能源體制有待完善。山西省屬于科技綜合競爭力薄弱地區,在一些能源重大技術和關鍵領域缺乏突破性進展,制約了產業發展。能源領域改革仍顯滯后,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制約了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的發揮。
但是,山西省在戰略定位、區位優勢、產業基礎、試點政策等四方面具有較大優勢。
在戰略地位方面,山西作為煤炭大省和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多年來為保障全國能源供應作出了突出貢獻,肩負著全國能源安全的重大使命,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基石。截止2015年底,山西省累計生產原煤170億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4,外調量超過110億噸,占到省際間商品煤外調量的3/4。在未來的較長時間內,山西省作為煤炭主產區和五大綜合能源基地之一的地位不會發生變化。
在區位優勢方面,山西作為中部省份之一,承接東西,連接南北,鐵路、公路、輸電、輸氣立體能源輸送管網基本形成,是京津冀、環渤海、中原經濟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在推動區域協同發展、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中承擔著重要的能源保障任務。雖然減煤去煤是能源發展大勢,但山西省具有靠近國內能源主消費區的地緣優勢,極有可能成為國內煤炭生產最后退出的省區之一,為實現能源結構調整“軟著陸”贏得了時間。
在產業基礎方面,經過多年發展,山西省能源產業素質大幅提升,能源供應能力顯著增強,形成了4個億噸級、3個5千萬噸級以上煤礦企業;2017年,電力裝機容量達8072萬千瓦,高參數、大容量機組比重逐步上升;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量120億立方米,占到全國半數以上。潞安集團180萬噸煤制油、汾西重工風力發電機、晉能光伏電池及組件等項目和產品居國內領先地位。
在試點政策方面,山西省作為國家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先后成為國家煤炭可持續政策試點、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煤層氣礦業權審批改革試點,是國家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試驗田”。2010年以來,山西省成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山西省集成相關試點政策,深化能源相關領域改革,創新能源體制機制,切實增強能源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創造了條件。
當前,打造能源革命排頭兵已經成為山西全省上下的共識,根據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未來幾年,山西省將保持戰略定力,重點圍繞提升煤炭綠色安全生產水平,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層氣增儲擴產,促進新能源產業提質發展,調整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探索能源顛覆性技術突破,加快能源關鍵環節改革,擴大能源領域開放合作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持續發力,率先破題,為推進全國的能源改革發展貢獻山西智慧。(記者 楊中)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