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聚力鄉村振興 實干創造幸福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8-28






      山西廣靈縣斗泉鄉板塔寺新村,新投入生產的麗園制衣有限公司縫紉車間內,女工們正在專心縫制產品。斗泉鄉易地扶貧安置點引進制衣項目,對貧困人口開展培訓就業“一條龍”服務,月人均可增收1500元。(李兆民攝)
     
      山西傳統農業歷史悠久,是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搖籃。
     
      在二青會開幕式第三篇章,風吹麥浪、五谷飄香……滾滾的麥浪組成的“晉”字,充分展現了三晉人民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美好家園的生動圖景。
     
      這兩年,我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和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進一步引深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把精準脫貧作為決勝全面小康的攻堅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聚焦攻堅深度貧困,鄉村振興呈現良好局面。
     
      數據顯示,上半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62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98元,增長9.7%;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425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1%。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讓結構更優,產品更綠,改革更活。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這一點。
     
      可喜的是,今年我省夏糧又是一個豐收年,總產量為22.77億公斤,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這兩年,我省立足資源稟賦,依托重大戰略,聚焦重點產業,狠抓關鍵環節,在特色優勢上做足文章,在高質量發展上求突破。
     
      種什么?怎么種?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要解決的問題。
     
      通過農業結構調整,武鄉縣故縣鄉十里坡村農民韓登科“迎”來新機遇,“轉”出新活力。
     
      這幾年,他從沒為小米的銷售發過愁,底氣來自產品的品質。老韓的策略是,施用土肥、羊糞等有機肥,生產綠色小米。
     
      名氣逐漸打開,如今老韓的小米網絡售價每斤十幾元,銷往北京、上海等地,一年收入10多萬元。
     
      山西旱地居多,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是全省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的一次革命。近年來,省里出臺了推動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注重抓好典型創建,強化示范引導,形成了以點帶面的有機旱作農業發展格局。長治市規劃了12個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范區,規劃布局了85個市級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園。
     
      農業有了奔頭,農民就會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在打造“新農人”上,我省按照“人人持證、技能社會”要求,推進農民技能培訓全覆蓋,開展職業農民生產技能水平評價。今年,全省要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萬人,力爭到2021年持證職業農民達到15萬人。
     
      50歲的王海榮是呂梁市離石區信義鎮嚴村農民、科普惠農中心服務站站長,從事蔬菜大棚種植23年,是村民眼里的“土專家”。近3年來,他開展各類技術培訓和科普講座70余場次,受訓受益人數達3000人次。
     
      王海榮有許多頭銜:二青會“火炬手”“山西十佳新農民”“鄉土人才”“優秀科普志愿者”……在他看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人員,就是要帶領更多的農民依靠科技致富。
     
      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在這方面,我省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改革紅利加速釋放。
     
      統計顯示,全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全面完成;3個國家級、11個省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高質量通過驗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0.3萬個,居全國前列。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讓村莊更美,環境更美,生活更好。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省以“打不贏脫貧攻堅戰,就對不起這塊紅色土地”的態度和決心,全面落實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決策部署,高位推動,精準發力,脫貧攻堅成果不斷鞏固擴大。
     
      通過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生態扶貧、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
     
      程、危房改造等舉措,有力支撐了精準扶貧、穩定脫貧。
     
      8月的交口縣山神峪村,天高云淡。
     
      清晨第一縷陽光灑下,45歲的王文君已在自家的香菇棚里忙碌起來。看著一朵朵綻開的香菇,他心里樂滋滋的。
     
      一年之前,王文君的致富夢,似乎還遙不可及。去年8月,靠著政府補助,他建起了5個香菇大棚,一年賺了5萬多元。
     
      腰包漸鼓,今年又建起4個大棚,日子也煥然一新。王文君說,等靠要思想要不得。發展產業光想靠扶持不頂事,最重要的是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
     
      搬出大山天地寬。
     
      步入興縣瓦塘鎮后石門移民新村,只見一棟棟兩層小樓整齊排列,白墻青瓦,古樸素雅,與路邊綠樹相得益彰。
     
      70歲的劉清岱曾是上虎梁村的貧困戶,去年冬季搬入后石門移民新村,新房是一套90多平方米的小二樓。
     
      說起搬遷后的生活變化,老劉用了“翻天覆地”一詞。“做夢也沒想到,老了老了還能住上又寬敞又亮堂的樓房。”劉清岱說,原來的村子位于深山陡崖之上,土地貧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一家老小擠在3間窯洞中,出門是泥巴路,上學看病都不方便。
     
      在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日益改善的同時,鄉村人居環境也有了明顯變化。
     
      整潔的房屋、干凈的街道、豐茂的花草……走進趙家山村時,美麗鄉村的濃郁氣息撲面而來。正是得益于太原市晉源區打造的“百村景區化”工程,趙家山村迎來新生。
     
      該村黨支部書記王明生感慨地說:“我們村以前是有名的‘垃圾村’,現在環境跟公園似的。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把基礎設施建設好了,才能讓群眾生活得更便利更舒適!”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場硬仗。
     
      在這場戰役中,我省出臺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啟動拆違治亂、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衛生鄉村五大行動;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在11個縣253個村開展示范創建;堅決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成功舉辦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大大增強。
     
      小廁所,大民生。
     
      伯王村位于河津市小梁鄉西北,是當地美麗宜居示范村。在廁所改造中,按照“雙翁漏斗式—水沖式”兩步走的方案實施,260戶旱廁改為水沖式衛生廁所,糞便無害化處理率可達90%。
     
      在村民郭美玲家院里,記者看到廁所墻上貼著瓷磚,地上安裝著便盆,沖水用的是自來水。她自豪地說:“以前夏天如廁,蚊蠅亂飛臭烘烘。如今潔凈廁所建起來,方便又衛生!”
     
      偉大的時代,孕育偉大的夢想。讓我們乘著新時代的春風,滿懷建設美麗鄉村的激情,在希望的田野上繪出一幅壯美的新畫卷。


      轉自:山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 山西確立2017年旅游發展新目標

      到2020年,力爭旅游經濟總收入、人均出游率、旅游就業三項主要指標實現“三個翻一番”。將旅游業建設成為山西經濟結構調整的先導產業、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2017-03-23
    • 山西今年投入12.9億元建設大水網

      記者從山西省財政廳獲悉,近日省財政下達大水網骨干工程建設經費12 9億元,用于中部引黃、小浪底引黃、東山供水、淜頭水電站工程的建設。
      2017-03-23
    • 山西近5年排污權交易逾18億元

      山西省環保廳日前發布數據顯示,2016年山西省累計完成排污權交易224宗,成交金額3 79億元。過去5年間,山西共累計完成排污權交易金額逾18億元。
      2017-03-24
    • 山西省新能源發電突破500億千瓦時

      從2008年7月28日山西首座風電場正式并網至今年2月底,全省風電、光伏新能源發電累計已突破500億千瓦時,達到538億千瓦時,全省新能源發展邁入了新的階段。
      2017-03-24

    熱點視頻

    多措并舉穩外貿 動力強勁底氣足 多措并舉穩外貿 動力強勁底氣足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