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近年來山西革新地方政績考核機制,以“經濟轉型升級”這一新的政績考核“指揮棒”撬動該省的經濟轉型發展。記者觀察發現政績“量尺”之變,催生山西官員政績觀的革新與發展觀的嬗變,縱觀2018、2019兩個年度的政績“成績單”,多地爭當經濟轉型的“奮進生”,為山西轉型提供新動能。
政績“量尺”之變:“一張試卷”到“量體裁衣”
政績考核是“指揮棒”,考什么,官員的工作重點就是什么。肩負為中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重任的山西,2017年,該省出臺《辦法》,將地方政績考核“指揮棒”指向了“經濟轉型升級”,并于2018年進行了修訂。
記者觀察發現,山西地方政績考核的方向不僅改變了,而且考核的方式也改變了,即不是實行“一張試卷”考全體,而是進行了“量體裁衣”。其目的是為了防止官員為了政績考核,“把泥鰍扯成黃鱔一樣長”;為了避免因地域特色、資源條件不同而“一刀切”,讓“踢足球的”和“打籃球的”比賽。
據了解,山西根據各地不同地區、不同層級領導干部的職責要求,設置各有側重、各有特色的經濟轉型升級考核指標,實行差異化考核,引導科學發展。
山西省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考核評價范圍分為省域、市域和縣域三個層面。省域包括全省所有行政區域;市域包括11個設區市所轄區域;縣域包括119個縣(市、區)。其中96個縣(市)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進行了分類,即分為重點開發縣域、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縣域、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縣域和市轄區四類。
從“一張答卷”到“量體裁衣”,山西各地宜工則工、宜農則農,迸發出蓬勃的發展活力。同時,各縣域在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主體功能定位的“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山西“經濟轉型升級”考核中涌現“奮進生”
近日,山西省政府對外通報了山西2019年度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考核評價結果,記者將其與2018年的“成績單”相較發現,在“經濟轉型升級”考核過程中,山西各地涌現出一批“優等生”、“奮進生”。
2019年度山西11個市域經濟轉型升級綜合考核評價綜合結果顯示,晉城市以全省11個地市倒數第三名,2019年向前“奮進”8個名次,一舉奪得全省第一名;臨汾市則擺脫2018年全省11市排位倒數第一名,2019年奮進了3個名次,位居全省第8位。
2019年度山西14個重點開發縣域經濟轉型升級考核評價結果顯示,孝義市是“優等生”,連續2018年、2019年兩個年度成績均是第一名,且同比成績得分數還有所上升。而“奮進之最”當屬襄汾縣,在此考核類別前移幅度最大,由2018年的倒數第一,2019年前進了6個名次,位列第八名。
2019年度山西33個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縣域經濟轉型升級考核評價結果顯示,“最佳奮進生”為澤州縣,該縣2018年考核排名為倒數第三,2019年可謂“扶搖直上九萬里”,前進30個名次,一躍成為全省的第一名,以“學霸”的姿態提交了一份年度“經濟轉型升級”的“高質量”答卷。此外,奮進幅度較大的還有代縣和曲沃縣,分別前進19和18個名次,其余奮進縣則呈現不同程度的個位數的前移。
2019年度山西45個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縣域經濟轉型升級考核評價結果顯示,沁水縣前進8個名次,獲得該類別考核成績的第一名。其中,考核成績以“奮進幅度”比拼的的冠亞季軍分別是神池縣、蒲縣、盂縣,成績名次分別前移17名、14名、13名。
2019年度山西25個市轄區經濟轉型升級考核評價結果顯示:太原市小店區蟬聯2018、2019兩個年度冠軍,均排名第一,且年度成績得分數同比還有所上升。奮進幅度有2位數的有大同市云岡區、忻州市忻府區和長治市上黨區,考核成績排名分別前進13、12和11個名次。
上述被譽為山西經濟“指揮棒”“風向標”的考核評價體系,正引導山西邁向主動轉型、創新轉型、全面轉型、深度轉型,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的軌道。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