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質量轉型發展中“晉”快奔跑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5-20





      呂梁含翠,汾水長流。孟夏時節,三晉大地一派生機勃勃。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山西考察時強調,在高質量轉型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乘勢而上書寫山西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篇章。

      發力轉型、優化營商環境、生態優先……新華社記者近期在山西采訪了解到,當地廣大干部群眾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矛盾和問題,不斷破除對資源型經濟的路徑依賴,以創新驅動和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為高質量轉型發展寫下新篇。

      老煤地開出“轉型的花”

      5月初,在山西省襄垣縣的一處采煤沉陷區,白色的油用牡丹花在山坡上競相綻放。

      “挖1噸煤,要破壞2.48噸水。種一畝油用牡丹,可以涵養168立方米水源。”油用牡丹深加工項目負責人王強說。3年前,他還是潞安集團石圪節煤礦的一名職工。

      始建于1926年的石圪節煤礦,曾被譽為“中國煤礦一枝花”。經過數十年開采,老礦資源枯竭,成為全國煤炭去產能浪潮中首批關閉退出的礦井之一。

      礦井關閉,徹底斷絕了靠煤挖煤的老路。潞安集團將旗下油用牡丹項目與石圪節煤礦綁定在一起,開啟由“黑”向“綠”的蛻變。短短幾年時間,潞安集團油用牡丹基地種植規模增加到30萬畝,育苗量16億株以上,占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

      山西興于煤,也困于煤,一煤獨大導致產業單一。礦產資源總有采完的一天。資源型經濟轉型,成為擺在山西面前的一道必答題,也是黨中央賦予山西的一項重大任務。

      “減”字當頭,山西主動破除煤炭依賴。自2016年以來,全省累計關閉煤礦106座,退出落后產能1.16億噸。有退有進,新興產業發展藍圖卻愈加明晰。

      近水樓臺先得月,與礦產資源相關的材料領域頻頻結出科技之果。一根高性能碳纖維只有頭發絲的十分之一粗細,拉伸強度卻是鋼的7至9倍。在山西鋼科碳材料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碳纖維的生產過程就像是紡線織布,神奇之處在于,把幾層看似輕薄柔軟的碳纖維布緊緊地壓在一起,就會擁有鋼鐵都無法匹敵的強度。

      一塊不足小米粒大小的LED芯片,其產生的深紫外光可以消毒殺菌,在此次抗擊疫情中大顯身手。在中科潞安紫外光電科技公司,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李晉閩帶領團隊研發生產的這種新產品,當前市場需求猛增。李晉閩說,如同半導體照明走過的歷程,半導體深紫外LED有望在未來形成萬億級產業。

      跳出煤堆謀轉型的步伐越走越堅定。在5月中旬舉行的“中國品牌日”線上活動中,“晉善晉美”山西云上展館展出了26家企業,沒有一家煤炭企業入選,全部都屬于新興特色產業。

      新環境里生出“改革的根”

      投資項目報建審批平均要經過17個環節、100份材料、117個工作日……幾年前的一項走訪調查,一度讓山西各級政府如坐針氈。

      投資項目事關經濟發展,也是營商環境的試金石。2017年起,山西在全國率先開展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改革以來,對企業投資項目涉及的30項審批縮減為最多6項,其余全部改為政府統一服務和企業信用承諾事項。

      “從立項到開工只用了20多天,比預期時間縮短2個月,企業節省成本1億多元。”山西北方功能食品產業園運營部副經理張瑜說,企業真正享受到了改革紅利。

      作為全國第一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國家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省份,山西向改革要動力,向改革要效益。

      “今年以來,我們通過不見面審批的方式政策兌現了6.13億元資金,為企業解了燃眉之急。”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董良說,示范區目前已實現了企業開辦、投資審批、政策兌現等涵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8類事項“一網通辦”。

      “不管是項目備案,還是申請補貼資金,在網上都能辦理,不用跑部門、不用找領導。”山西百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憲朝說,不見面審批公開透明、綠色便捷,方便了企業,堵塞了漏洞。

      通過整合、改制、擴區、調規,山西省級以上開發區從25家增加到67家,正成為承載新興產業的“主戰場”;率先深度改革國資監管體制,陸續成立一批新型國企,不斷釋放國企活力;推動縣域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改革,增強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山西多項重大改革已加快邁向全國“第一方陣”,一批變革性、牽引性、標志性舉措正在落地生根。

      生態路上提升“小康成色”

      立夏剛過,地屬呂梁山系的太原西郊玉泉山上,萬木蔥蘢,群鳥啁啾。置身其間,人們很難想象,十年前這里還是廢礦叢生、垃圾遍地的荒山裸嶺。

      為解決太原西山地區長期采礦遺留的生態問題,太原出臺“認養”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治理,原本經營供熱企業的張俊平“認養”了玉泉山,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生態治理。“以前燒鍋爐干的是‘黑’買賣,現在是在干‘綠’事業。”張俊平說。

      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曾是外界對煤省山西的固有印象。面對生態環境短板,山西持續開展綠山、興水、治污等生態治理修復。近年來,呂梁、太行兩山持續增綠,汾河等七大河流漸復清流。

      碧波蕩漾的太原汾河河面上,山西皮劃艇隊正在緊張訓練。成立七年來,這支隊伍一直在廣東訓練。今年3月,他們回到了家鄉。

      “以前的汾河又小又臟,真沒想到,有一天能在這兒練習皮劃艇。”親歷了汾河治理前后變化的皮劃艇隊教練金剛說,“皮劃艇是非常貼近自然的運動,山西生態環境的改善,我們受益匪淺。”

      山西既是生態脆弱省份,也是貧困程度較深的省份。在一個戰場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也要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

      太行山深處的壺關縣南平頭塢村,漫山的野生連翹吐出嫩芽。貧困戶郭繼英一大早就上山采摘連翹葉,送往村里的連翹茶廠。

      “自從辦起連翹茶廠,咱能在家門口打工,還能照顧兩個上學的孩子,地也不荒廢,一個月還掙2000塊錢,真好哩!”郭繼英高興地說。

      南平頭塢村駐村第一書記顏世杰說,連翹茶廠復工復產以來,已累計帶動本地婦女近200人參與到采摘和生產過程中,連翹藥茶產業正在成為當地百姓穩定增收的主渠道。

      云州黃花菜、隰縣玉露香梨、臨縣紅棗、左權核桃……一個個小產業,托起了脫貧大夢想。通過實施產業帶貧、易地搬遷、兜底保障等多項措施,山西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5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正在向著鄉村振興之路邁進。

      人說山西好風光。古老的黃土地日新月異,希望之花迎風怒放。(趙東輝 晏國政 梁曉飛 馬曉媛)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 山西確立2017年旅游發展新目標

      到2020年,力爭旅游經濟總收入、人均出游率、旅游就業三項主要指標實現“三個翻一番”。將旅游業建設成為山西經濟結構調整的先導產業、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2017-03-23
    • 山西今年投入12.9億元建設大水網

      記者從山西省財政廳獲悉,近日省財政下達大水網骨干工程建設經費12 9億元,用于中部引黃、小浪底引黃、東山供水、淜頭水電站工程的建設。
      2017-03-23
    • 山西近5年排污權交易逾18億元

      山西省環保廳日前發布數據顯示,2016年山西省累計完成排污權交易224宗,成交金額3 79億元。過去5年間,山西共累計完成排污權交易金額逾18億元。
      2017-03-24
    • 山西省新能源發電突破500億千瓦時

      從2008年7月28日山西首座風電場正式并網至今年2月底,全省風電、光伏新能源發電累計已突破500億千瓦時,達到538億千瓦時,全省新能源發展邁入了新的階段。
      2017-03-24

    熱點視頻

    清明祭||梁學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清明祭||梁學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