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墨江多舉措擦亮“中國紫米之鄉”名片 全力打造“一縣一業”特色品牌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1-24





      普洱市墨江縣緊緊圍繞“北回歸線和昆曼大通道上的綠色高端產業示范縣”定位,利用“云南名牌農產品”“云南六大名米之一”等品牌效應,以爭創“一縣一業”墨江紫米產業示范縣為抓手,重點圍繞提質增效、生態有機,加強組織化管理和產業化經營,切實推進墨江紫米產業布局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加工現代化,多舉措擦亮墨江“中國紫米之鄉”名片。2024年,墨江種植紫米2.5萬畝,實現農業產值7775.2萬元。


      聚焦體系建設,抓保障提升組織力


      高位統籌形成“新機制”。成立“一縣一業”工作推進領導小組和縣級、鄉鎮紫米產業工作專班,建立工作調度機制,制定出臺《紫米產業推進工作方案(2021-2023)》《“一縣一業”墨江紫米產業示范縣創建方案》和《支持紫米產業加快發展措施》,全力推動紫米產業發展。2024年,墨江縣紫米產業覆蓋15個鄉(鎮)113個村615個組5004戶。


      政策扶持激發“新動能”。以“政府扶持、企業幫帶、農戶自愿”方式,對進行有機認證的經營主體、規上企業(年產品銷售收入達2000萬元以上)給予資金補助。2021年以來,根據農戶種植意愿,對紫米種植戶每年給予優質紫谷種子扶持,對列為生態綜合種養示范區的農戶、紫米專業強村、紫米產業示范社給予一次性扶持。2024年,整合財政涉農資金268萬元,推動完成紫米種植面積2.5萬畝,實現農業產值7775.2萬元。


      金融支持再添“新助力”。有效整合各項涉農項目資金,并積極向銀行機構爭取金融支持,優先支持紫谷種植區內灌溉溝渠、機耕道路、生物防控等基礎設施建設,并用活用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政策項目,支持紫米產業發展。2020年以來,陸續向紫米相關企業提供貸款資金1059萬元,授信1300萬元支持企業開發生產紫米花雕酒等系列名酒。


      優化發展核心,抓品質提升競爭力


      技術規范助推“高標準”。按照“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由企業負責收購,合作社負責提供技術和培訓,農戶負責種植。搭建“科企合作”機制,積極推進云南省農科院與墨江合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展新品種試驗等。統一種植標準、優化管理技術、強化管理培訓,不斷提升紫米種植品質,同時鼓勵企業開展有機紫谷基地認證和規上企業認定。2024年,全縣開展培訓93期3522人次,持續鞏固3家企業累計申報有機種植基地認證1527畝。


      建設基地確保“好種源”。加快墨江紫谷及紫色產業育種步伐,抓緊抓好老品種提純復壯及優新品種引進、繁育、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運用現代生產資料和科技手段,引進試種滇香紫1號、紫兩優737等新品種,對紫谷種植進行區域化布局和專業化生產,形成與資源優勢相適應的墨江紫谷生產示范基地,加快推動全縣紫米規模化種植進程。目前,總投資350萬元的墨江紫元種質資源保護中心建設已完工;完成墨江紫谷種源征集6個18戶900份穗樣,儲存紫谷種子5880千克;完成墨江紫谷譜系穗行篩選種植面積10畝,提純復壯種植面積110畝,墨江紫谷原種入庫保存3噸,提純復壯6個品系入庫生產用種40噸,有效保障墨江紫米規模化種植用種需求。


      聯合發展雙綁“穩銷路”。按照“企業分片帶動”原則,明確由墨江合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歸谷農業發展(云南)有限公司、墨江雙聯珠糧貿加工廠與其他種植戶簽訂紫谷種植合作協議,通過重點扶持龍頭企業、企業幫帶農戶,全面消除群眾銷路難的顧慮。目前,3家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集體經濟聯合社的5866戶農戶簽訂收購協議。


      發揮資源特色,抓融合提升創新力


      線上線下搭建“雙平臺”。組織企業參加上海、福建等地各類展覽會、展銷會,大力推介墨江紫米產品;推進“互聯網+墨江紫米”行動,支持紫米產品上直播活動;開展紫米產品進機關、進超市、進院校、進酒店,在重點酒店、區域展示紫米產品及印發紫米宣傳冊,全力宣傳推介形成內購外銷相結合的產品營銷格局。


      精深加工打造“新業態”。針對紫米富含花青素及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調節神經、增加腎上腺分泌、改善血液循環、保護心臟等功能,主動對接月子中心和慢性病康復、康養市場,優化紫米系列產品結構,提升產品附加值。目前,已完成260平方米產服中心提升改造,建成450平方米紫米飲食文化體驗店、80平方米傳統紫米加工碾子房、230平方米有機紫米服務站,開發紫米飯、紫米雞、紫米粽子、紫米粑粑、紫米湯圓、紫米甜白酒等10余種紫米產品。


      農旅融合開創“新局面”。采取“農業+文化+旅游”模式,整合特色農家小院、古典建筑院落、民間民俗藝術文化資源,強化旅游環境提升和配套設施建設,謀劃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力促農業、文化、旅游互聯融合發展。拓展梯田生態景觀、克曼村哈尼牛皮大鼓和哈尼歌謠等非遺文化體驗,開發紫米種植觀光,發展鄉村旅游,打造哈尼特色紫米莊園。目前,建成哈尼文化傳承展示舞臺180平方米、哈尼紫米歌舞廣場360平方米、哈尼文化體驗長廊160平方米、哈尼特色寨門60平方米。2024年,組織稻田觀光等系列活動10余次,參與群眾10000余人次。


      轉自:云南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