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命脈,能源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與堅強保障。近年來,我國能源轉型取得歷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順應全球發展大勢、適應時代要求的能源轉型之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和二十屆三中全會一致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戰略決策,為穩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做好綠色能源轉型工作明確了目標和方向。
方向明,路自定。中建投租賃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把金融資源投向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推動融資租賃創新與新能源產業的深度融合,努力將綠色發展藍圖轉化為“施工圖”和“實景圖”。
一、能源轉型迫在眉睫,產業突圍路在何方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氣候變化、地緣政治博弈給全球以及我國能源產業帶來諸多影響。中國向世界承諾用10年時間實現碳達峰,再用30年時間實現碳中和,時間緊任務重,面臨著能源消費量大、能源結構偏煤、碳控排基數大等諸多考驗,而我國基于“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狀況,油氣對外依存度高位運行,清潔、可再生的新能源成為能源轉型的關鍵力量,建設新型能源體系迫在眉睫。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切實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融資租賃作為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于綠色發展政策的有力金融抓手,集“融資+融物”為一體,具有期限靈活、模式多變、實施高效等優勢,可切實發揮金融支持社會領域投融資的作用,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實現碳達峰目標添磚加瓦。
首先,租賃的“融資+融物”特性與“雙碳”產業天然適配
“雙碳”產業大多是重資產行業。無論是光伏電站、風電、儲能設備等新能源產業,還是煉煤、煉焦、煉鋼等傳統能耗企業綠色轉型,都面臨著投資額巨大、缺乏抵押物的融資困境。
而對于融資租賃來說,這些產業設備卻是理想的租賃物,租賃公司可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在筑牢風險防線的前提下,貼近客戶融資需求,為該類企業發展注入活力。
其次,融資租賃靈活的交易結構設計,決定了其更大的“包容性”
租賃公司的融資支持兼具靈活性與高效性,“雙碳”產業的投資回報期往往長達十年左右,而融資租賃的還款方式、融資期限相對靈活,可以通過提供專項金融解決方案,滿足長期限、大額度的光伏電站、儲能電站等融資建設需求,實現批量化、標準化作業,更好地解決產業客戶的多樣化需求。
基于融資租賃與“雙碳”產業之間高度契合的特性,近年來,其產業模式正越發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
二、逐“綠”之路百花齊放,四大產業前景可期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西北風電光伏、西南水電、海上風電、沿海核電等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積極發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因地制宜開發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進一步為融資租賃產業布局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乘歷史大勢行穩,走人間正道致遠。中建投租賃積極響應國家在新能源產業領域的總體部署,在風光氫儲等新能源領域一體布局,持續加大服務支持力度,為實現多能互補的新型能源體系,推動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貢獻力量。
迎“風”奔跑,“超級大風車”轉出綠色新動能
以風電為代表的清潔能源,是目前替代化石能源的主賽道之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快新能源技術研發與應用,特別是風能、太陽能等領域,以應對能源緊缺和環保挑戰。近年來,我國風電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組織開展“千鄉萬村馭風行動”,為新能源“下鄉”帶來利好,將開辟新能源發展新的增長極,推動農村能源革命,進一步推動風電產業的發展。風力發電作為新能源,已成為國內繼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力來源,其重要性日益提升。2024年1-11月,全國風力發電裝機容量為49218萬千瓦,同比增長19.2%,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風力發電量為8437.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5%。
“地勢有良薄,山澤有異宜。”風力發電包括陸上和海上風電,陸上風電又可分為集中式和分布式。中建投租賃在分布式風電領域積極開拓,通過推動多能互補、微電網等新型能源系統的發展,促進能源開發模式創新。為某新能源公司量身定制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方案,支持其投資建設60MW分散式風電項目,有效降低了項目的資金成本和運營風險;向山西某風電項目提供融資租賃服務,裝機容量100MW,已實現并網發電、全額上網,基本實現滿負荷穩定運營,是當地電力支持的重要組成部分。
追“光”逐“綠”,光伏產業向陽而生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在全球能源結構加速轉型的大背景下,光伏行業作為清潔能源領域的璀璨明珠,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作為拉動我國外貿出口的“新三樣”之一,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突飛猛進。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中國新增光伏裝機量已連續11年位居全球首位。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32.3億千瓦,同比增長14.4%。其中,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8.2億千瓦,同比增長46.7%。政策、技術、經濟效益三者的聯合驅動,為光伏行業的健康、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勁動能。
中建投租賃積極響應國家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的號召,持續加大對光伏領域的支持力度,累計在江蘇、廣東、山東等地投放近300兆瓦分布式光伏項目,僅此一項每年可節約標煤約11.9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9.70萬噸,有力支撐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向某能源集團下屬新疆、內蒙兩個集中式光伏電站提供融資租賃服務,裝機容量合計40兆瓦,平均年發綠電超5100萬千瓦時,按火力發電平均標準煤耗300.2克/千瓦時計算,平均每年可節約標煤超1.5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2萬噸、二氧化硫4.23噸、氮氧化物6.78噸。向海南省某光伏電站開發企業提供融資租賃服務,裝機容量約7.66MW,投產后將有力增加當地清潔能源供給。向上海市和安徽省兩家電站開發企業提供融資租賃服務,電站項目屋頂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裝機容量共10.24MW,每年可產生900多萬度可再生能源電量,均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投產后可對地區電力緊張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向浙江某新能源企業提供分布式光伏電站在建期融資租賃服務,支持新能源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與某能源企業合作,支持其分布式光伏電站運營,該電站所產生的收益惠及20余個村集體、400余戶貧困戶。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氫能作為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對實現交通運輸、工業和建筑等領域大規模深度脫碳意義重大。牢牢把握全球能源變革發展大勢和機遇,加快培育發展氫能產業,成為中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重要一環。
當前,我國正積極推進氫能產業發展。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國氫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達到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20萬噸/年,使我國氫能產業的發展有了清晰的路線圖。與此同時,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等產業發展。這也是時隔4年后,氫能再次出現在全國政府工作報告中。
中建投租賃與浙江省某氫能源汽車運營公司合作,支持其為長三角區域快遞快運、生鮮冷鏈、大宗貨物等領域提供氫燃料電池物流車租賃運營服務。與氫能汽車科技公司合作,助力氫能燃料電池車輛應用技術推廣。向河北某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提供融資租賃服務,該企業已建成全國產能最大的鋼鐵工業(焦化)尾氣制燃料氫項目,年產1億立方氫氣,每天可滿足700輛燃料電池重型卡車及其他燃料電池汽車使用。
蓄勢“儲能”,“巨型充電寶”破解消納難題
儲能是指通過介質或設備把能量以某種形式存儲起來,在需要時再以特定的形式釋放出來的過程,其在電力領域存儲的主要是電能。
根據“十四五”能源規劃,到2025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達到39%左右,電能占終端用能比重達到30%左右。隨著新能源的大量接入,清潔能源發電和用電在時間和空間上不匹配的現象凸顯,電網調節困難、清潔能源就地消納難的問題涌現,勢必會大大超出電源調節能力,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造成影響。發展儲能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下的必然要求,是碳中和時代的必然呼喚。
儲能電站作為巨型“充電寶”,是連接能源生產和消費的關鍵環節。一方面儲能可以很好地解決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引起的發電高峰和用電高峰錯配及電網不穩定問題,通過削峰填谷促進新能源消納,緩解電網的調峰壓力;另一方面,儲能可以提供調頻服務,解決風光出力固有的隨機性、間歇性和波動性帶來的頻率穩定難題,提升系統安全穩定水平。
中建投租賃著力在儲能產業鏈上下游進行全鏈條布局。為西部地區某鋰電正極材料企業提供生產設備,該企業廣泛布局鋰、錳、鎳等上游材料資源,相關產品倍率性能和循環穩定性較好。為工商業儲能電站打造標準化融資租賃產品,支持工商業儲能電站快速建設,目前已在浙江、江蘇、廣東、安徽、湖南、湖北等多個省份批量落地。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動下,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推進風光氫儲等新能源領域一體化發展,引領著一場深刻的能源革命。中建投租賃立足能源國情,錨定“雙碳”目標,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為助力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和能源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力量。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