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年貨節應該多多舉辦,一站式就能解決年貨采購,值得推廣。”
“年貨節的貨品種類多,品質優,我的小推車都放不下了,這下我們的年夜飯也能像年貨節一樣‘熱鬧’啰!”
隨著新春佳節的臨近,“食禮秦淮”公益助農年貨節也在元旦期間正式開集。本次年貨節,“食禮秦淮”攜手多家優質農戶為南京市民精心奉上18場種類豐、品質優的年貨市集。本次年貨節市集遍布社區、企業、地鐵站等,將屬于新春的熱鬧和喜慶帶到人群中,為市民采購心儀年貨提供極大便利。
據統計,本次“食禮秦淮”公益助農年貨節累計組織授權主體305家次,在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米袋子”的同時,也讓農戶們收獲了“豐收年”。
農戶展銷忙,收獲喜悅“豐收年”
“快來嘗嘗咱們農場自己種植的草莓,妥妥的頭茬草莓,香甜可口包您滿意!”
“來看看正宗農家咸雞、咸鴨,肉質緊實,咸香入味,不好吃不要錢!”
年貨節上,攤主們的吆喝聲此起彼伏,熱情地向前來“淘好貨”的市民們介紹自己的產品。為了讓市民們買得放心、買得安心,農戶們還熱情邀請市民們免費品嘗各類農產品,親自感受自家產品的口感和品質,感受“從基地到餐桌”的新鮮。這份“新鮮”贏得了市民們的稱贊,紛紛下單購買,眾農戶們更是忙得不亦樂乎,“非常感謝‘食禮秦淮’這個平臺,不僅幫助我們銷售了農產品,更是幫我們進一步拓展了市場,讓我們的產品能走進千家萬戶!”南京橫丹綠能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靜開心地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1月17日—19日舉辦的“食禮秦淮 與寧同行”公益助農地鐵年貨節上,除了地道的“南京味道”外,“食禮秦淮”還為市民帶來了來自青海西寧的特色產品。不僅有市民熟悉的紅枸杞、黑枸杞、沙棘原漿、枸杞原漿,還有品質優良的青海奶制品、生鮮牛羊肉等。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產品都是由青海西寧的農戶直供,這些“貨真價實”的產品吸引到不少市民的關注,大家都想嘗嘗正宗的青海特色。
除了食品外,現場還有眾多青海特色手工藝品,繡花鞋墊、銅鏡、刺繡團扇、絲巾、香囊等。精美的產品吸引不少市民駐足觀看、下單購買。市民們的熱情讓遠道而來的青海商戶們感動不已。“這就是惠農年貨節的意義所在。”“食禮秦淮”相關負責人介紹,舉辦年貨節的目的不只是局限于為本地農戶提供展示舞臺、拓寬銷售渠道,“我們更希望借助這個平臺幫助南京農戶走出去,同時讓其他省市的農戶走進來。”
市民歡樂購,共享地道“南京味”
新鮮蔬果、稻鴨米、稻田鴨、固城湖螃蟹、醉蟹、高淳特色小吃、禽蛋、咸魚咸肉、香腸、土特產零食……本次年貨節18場市集上,琳瑯滿目的土特產叫人目不暇接,市民們不僅逛得開心,買得也很滿意。在紅廟舉辦的廟會上,“食里秦淮”年貨節區域內人頭攢動,居民趙阿姨得知消息后,早早地就和姐妹團約好一起來年貨節好好采購一番。“我們可以說是‘食禮秦淮’的忠實客戶。快過年了,我們什么都沒準備呢,就等著他們的年貨節,準備一站式購齊過年物資。”
年貨市集上,除了前來采購的市民外還有不少企業客戶。“我們公司不少員工家都在外地,這次打算在市集上采購一些品質好的土特產,讓員工們將這些飽含‘誠意’的土特產帶回家,讓遠在外地的家人也嘗嘗地地道道的‘南京好味道’。”某企業采購經理張先生說。
2019年12月31日,由市農業農村局統籌協調、市新農集團具體實施的“食禮秦淮”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正式發布。5年來,“食禮秦淮”圍繞如何做好“土特產”文章,在深挖特色、產銷對接、聯農助農等方面下足功夫,不斷推進品牌全市域、全品類、全渠道、全產業鏈運營。經過5年的發展,“食禮秦淮”憑借過硬的好品質贏得了市民們的點贊,也成了能讓市民們信賴的優質品牌。
做足“品”功夫,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農業品牌一頭連著小農戶,一頭連著大市場,是產銷對接的重要紐帶。“食禮秦淮”挖掘一批有特色、品質優、口碑好的農產品走進千家萬戶,既滿足了大眾不斷升級的農產品消費需求,也為做大做強鄉村特色產業發揮了帶動作用。
近年來,在品牌強農戰略的指引下,“食禮秦淮”重點圍繞“品牌形象的打造和傳播”打出一系列組合拳,通過統一品牌標識、規范品牌管理、加強品牌宣傳等方式,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積極搭建農產品銷售平臺,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多措并舉之下,“食禮秦淮”農業品牌數量快速增長,品牌效益也逐漸顯現出來。
“食禮秦淮”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食禮秦淮”品牌授權主體數量已增加至247家,擁有近1487余款南京優質農產品,今年更是與外省優質農產品品牌聯動,進一步豐富了農產品品牌。“品牌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品牌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未來,我們將繼續在鄉村‘土特產’的‘品’上做足功夫,堅持將‘靠品種取勝,靠品質爭先,靠品牌出彩’貫徹到底!”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