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烏市佛堂鎮老街的青磚灰瓦間,一家掛著“宏媽梨膏”木質匾額的老店門前飄著沁人心脾淡淡藥香,絡繹不絕地吸引著各地游客前來品嘗購買。這里的手工梨膏糖制作技藝,歷經四代人125年傳承,如今第四代傳承人賈江英在堅守古法工藝與擁抱現代創新的平衡中,走出了一條非遺活態傳承的新路徑。
始創于1898年的宏媽梨膏糖,以雪梨、川貝、甘草、十年新會陳皮等十二味食藥材為核心原料,嚴格遵循“三濾三熬”古法工藝熬制。這項技藝于2019年被列入義烏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梨兒白草藥香、火候到了自然熬成膏”,成膏之前經熬、煮、燜、濾等數十小時以上,再經人工不間斷攪拌百次以上,直至琥珀色的糖漿能拉出透亮的“黃金絲”。“溫度差一度、火候少一分都影響成品潤喉效果。”賈江英撫摸著祖傳的紫銅鍋說道。每味藥,都是太公拿支氣管炎試出來的,雖然現在有了SC認證,可我依然守著老規矩。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我榮幸。
早先熬制賈家梨膏糖是我的太公,太公因患有支氣管炎,經常上山采草藥熬了湯喝,但效果不明顯。有一次,他到蘭溪做小本生意,結識了一名蘭溪朋友,朋友帶他去見了當地一名氣較大的土郎中。土郎中給他開了一劑方子,讓他回家燉梨吃。太公回家后,到村里一戶種有黃花梨的人家,買了幾個梨子,切成片放入土灶,用微火燉湯喝。一個梨子分三次燉,隔幾天喝一次。半年過后,太公覺得支氣管炎的癥狀慢慢消失了。聽爺爺說,太公還經常將自己土法熬制的梨膏糖分給家人吃。再后來,還拿著自己做的梨膏糖到蘭溪一帶銷售。之后因經常要到蘭溪做生意,就自個琢磨著將梨水熬成了糖。“我們賈家的梨膏糖,起初樣子是不太好看的,因為是用手捏的,每塊梨膏糖的大小、形狀都不一樣。”回憶起往事賈江英笑言道。我父親是吃著梨膏糖長大的。“爺爺年紀大了,就把熬制梨膏糖的技法一五一十地傳給了我的父親,并讓他全面接手在蘭溪的生意。”之后經過父親的精心熬制和改良,賈家的梨膏糖口味已是眾所周知,經常供不應求。為此,父親將家里的自留山全部改種梨樹,結出的梨子全部用來熬制梨膏糖。“有時,還要到村里甚至隔壁村其他有梨樹的人家收購梨子。”父親將熬制梨膏糖做成了事業,賈江英的家成了遠近聞名的熬制梨膏糖的“專業戶”。當時,佛堂一帶各鄉村集市很多,每到周末或節假日,遇到集市日,賈江英都會跟著父親去趕集。“我也是從小吃著梨膏糖長大的,對熬制梨膏糖非常有興趣,經常坐在土灶旁看父親熬梨水做膏糖。”賈江英說,她12歲就學會了制作梨膏糖。父親做的梨膏糖,除了在義烏各地銷售,還經常送至蘭溪,因為父親在蘭溪租了一個小店鋪,專賣正宗的義烏梨膏糖。“起初,店鋪是父親自己經營的,后來在蘭溪找了一個朋友代賣。”
“我們賈家熬制的梨膏糖,名聲一直不錯,但到了我這一代才真正做強做大。”在賈江英看來,自己雖然是一名女性,但經營頭腦要比太公、爺爺和父親強很多。
父親將熬制梨膏糖的祖傳秘方交到她手上后,她就琢磨著創新。一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把單純的塊狀,變成了顆粒和卡通動物等多種形狀,賈家梨膏糖的樣子變多樣更美了;二是在包裝上的改進,除了紙張包,還有塑料罐裝和玻璃瓶裝等。
‘宏媽’不是招牌,是千萬個母親的心跳。"宏寶小時候掛鹽水過敏,我就琢磨著做兒童款。您看這虎娃,肚里藏著川貝和雪梨。蘭溪的陳阿婆說,這糖比西藥暖;杭州的琴師來信,說含片救了他的金嗓子。太公用它治咳嗽,爺爺用它換學費,父親用它撐起梨園,我用它接住整個時代的鄉愁。"
"有人問我,老手藝怎么闖新江湖?您看這微信里的小紅點,都是帶著體溫的信任。現在的徒弟會用離心機壓汁,可最后一道攪拌,還得用賈家的棗木勺。佛堂江的水還在流,小鑼書的調子還在唱,變的是包裝,不變的是——每一粒糖里,都住著四代人的月光。"
"都說非遺要活態傳承,在我看來,它本就是活的。您嘗這一口,融合了佛堂千年歷史名鎮文化,包含了太公的支氣管炎,爺爺的貨郎擔,父親的自留山,還有我的宏寶…承載著點點滴滴熬糖的歲月。”
“時光在變遷,記載著歲月,一切都在改變,不變的是宏媽的匠心精神,和多年以來宏媽梨膏糖兒時的味道。”
近些年來佛堂鎮深挖地方文脈,雙江湖集團積極整合資源推動文旅融合,在義烏市委市政府部署領導下,以非遺為載體,深化“文化義烏”建設,讓傳統技藝與新時代生活相融共生,為我們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創新轉化提供了堅實保障。從文化空間打造到非遺活動推廣,始終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行動力,為我們非遺傳承人搭建平臺,為傳統技藝注入活力,也為鄉村振興和文旅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貢獻更多力量!讓“義烏記憶”在新時代煥發光彩。(何鵬翔)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