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財務部門的職能已從傳統的“核算監督”轉向“業務賦能”,成為連接數據價值與業務決策的核心樞紐。然而,財務人員與業務部門之間常因“語言不通”、目標差異、數據呈現方式不同等問題陷入溝通困境。業務部門認為財務“死板教條”,財務部門則苦惱于業務“激進冒險”。這種割裂不僅影響效率,還可能引發戰略偏差。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財務溝通的難點痛點
溝通方式差異。專業術語成“溝通壁壘”。財務人員更注重規則和風險控制,使用專業的財務語言,而業務人員則更注重業績和市場反應,使用業務語言。當財務人員用“權責發生制”“歷史成本”等專用術語與業務部門溝通時,對方往往一頭霧水,不明所以,這種語言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雙方難以理解對方的意圖,產生溝通障礙。
部門目標差異。財務的核心職能是監督與管理。工作中,業務部門追求的是市場占有率和銷售業績的增長,通常會將銷售額、客戶滿意度、市場份額、競爭力作為業務目標。而財務部門則更加關注企業的盈利能力和風險管控,通常以盈利能力、現金流、資產負債等財務指標為目標。部門的差異性,導致了在業財融合中很容易出現目標不一致的情況。
數據呈現方式差異。傳統的財務數據呈現方式主要依賴報表、財務分析等。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其局限性日益凸顯。傳統報表內容標準化、格式化,如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等 堆砌大量數據,關鍵指標被淹沒在細節中,非財務人員理解門檻高,易產生“數據疲勞”。且基礎圖表,如柱狀圖、折線圖等靜態呈現,可視化效果薄弱。
財務溝通的實戰技巧
換位思考,以用戶思維轉換溝通語言。財務人員應避免使用過于專業化的術語,運用通俗易懂的會計語言或者業務語言去和業務部門溝通,用對方能夠理解的語言和方式來呈現信息,多一些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才能增進雙方的信任與互通。可以換一種說法,將財務指標轉化為業務影響。例如:將“應收賬款周轉率下降”表述為“客戶回款速度變慢,可能導致現金流緊張,需調整信用政策”等。
工具賦能,用信息技術打破部門壁壘。在數字化時代,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系統平臺、可視化工具來提升溝通效率和工作成效。例如:通過整合系統平臺,實現業務與財務數據的共享和協同,從而增加業財融合過程中的信息支撐,實現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的實時連接,確保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還可通過數字化工具的應用,提供業務與財務數據的可視化查詢和報表分析,幫助用戶快速理解復雜的財務數據,提高決策效率。
部門交流,建立常態化溝通協作機制。財務部門可以定期組織跨部門的交流活動,分享財務知識和經驗,讓各部門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增強彼此的信任感。同時,財務部門還可以邀請其他部門的同事參與財務培訓,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財務流程和制度,財務為業務部門普及“財務紅線”,業務向財務分享市場邏輯,促進相互理解。此外,財務部門還應定期向其他部門通報財務狀況,讓其他部門及時了解公司的運營情況。
優秀的財務溝通者不僅是“翻譯官”,更是“粘合劑”。當財務人員能用業務語言講數據故事,用協作思維解管理難題,財務部門將不再是“數據孤島”,而是驅動企業價值的“戰略橋梁”。正如華為財務體系倡導的理念:“財務的終極目標不是控制,而是賦能。”掌握溝通的藝術,正是這場賦能革命的關鍵起點。(譚華、王凱)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