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智化賦能紅色文化在高校教育資源中的創新轉化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5-28





      摘要:數智化已成為推動教育創新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本文聚焦數智化賦能紅色文化在高校教育資源中的創新轉化,探討如何借助數智技術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實現紅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旨在使紅色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教育教學體系,推進高校教育教學現代化。

      在數智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高校迎來了教育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紅色文化的創新轉化也亟待借力數智化轉型,突破傳統轉化模式的局限,實現更深入的觸達和更持久的影響。高校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探索紅色文化在高校教育資源中的創新轉化,對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精神,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和創新精神的新時代青年具有重要意義。

      一、數智化賦能紅色文化創新轉化的必然邏輯

      數智技術不斷重塑高校教育教學的價值理念、結構、方式,牽引高校教育教學的綜合改革,也為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資源的創新轉化提供了全新路徑。通過技術賦能,紅色文化得以突破傳統轉化的局限,實現更高效、更有活力、更具個性化的教育轉化,有效增強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一)推動紅色文化轉化變革

      數智技術打破了物理空間限制,構建了虛實結合的紅色教育生態,為紅色文化創新轉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推動了紅色文化轉化變革。通過數字化技術,整合、關聯不同領域及不同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共建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解決地域性紅色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促進紅色文化在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的共享與交流。數智技術創新教學方式,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等技術,可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教學體驗,有效增強教育的交互感。數智技術提升了紅色教育的精準度,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分析教育需求,精準化教學,根據學生認知偏好,及信息接收習慣,智能推送個性化紅色學習內容,制訂個性化紅色教育方案。

      (二)增強紅色文化價值引領

      紅色文化資源不僅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還展現了無產階級的利益觀與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天然載體。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政治功能、思想功能、文化功能,發揮其價值導向和激勵作用,能夠有效提升黨對高校的思想引領力和文化領導力。將紅色文化中追求真理、勇往直前、崇尚正義等優質信息融入技術和產品,正向賦能紅色文化轉化。通過數智創新實現紅色資源的敘事升維,強化紅色資源在敘事素材、內容和話語方面的價值引領力,有效傳承紅色基因,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筑牢紅色文化轉化根基

      數智技術為紅色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提供了強大支撐,為紅色文化的轉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基礎,全面筑牢了紅色文化轉化的根基,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能夠更好地傳承。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能夠實現對紅色資源全方位、多維度地挖掘。利用高精度三維掃描、存儲等技術,可將珍貴的紅色文物轉化為數字形式,進而可構建“紅色文化數字庫”,為紅色文化保護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可打造虛擬文物修復師,在云展空間對紅色文物進行虛擬修復,讓紅色文物在數字世界重獲新生。利用知識圖譜技術可構建紅色素材“數據鏈”,形成聲像結合、圖文并茂的紅色故事體系,為后續轉化應用提供豐富、系統的內容基礎。

      二、數智化賦能紅色文化創新轉化的現實困境

      (一)紅色文化傳播內容虛化

      在當前媒體環境下,紅色文化傳播呈現大眾化、全民化趨勢。部分自媒體平臺存在內容審核難度大、審核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內容創作質量的穩定性。在海量信息中,存在不實、低俗內容,更有甚者對紅色文化進行曲解、惡搞,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紅色文化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主體功能。另外,各類媒體平臺利用算法推薦進行信息的精準化推送,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信息傳播的效率和個性化水平。但在算法推薦機制的作用下,人們往往只能接觸到與自己興趣、觀點相符的信息,難以獲取全面的紅色文化內容,逐漸陷入“信息繭房”,這可能導致人們產生認知偏差或偏見。

      (二)紅色文化資源轉化不足

      雖然高校積極投入紅色文化數智資源建設,但紅色資源教育轉化仍顯不足。一是開發的內容有限。高校對紅色文化資源缺乏深度的內容加工與數字化包裝。開發的紅色文化線上課程或應用程序存在功能簡單、設計界面不友好、更新不及時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學生的使用體驗效果。二是開發協同不足。各高校在開發數字化資源時基本上都是單打獨斗,未能實現資源共享,而且缺乏與當地文化和旅游局、博物館等部門間的協同機制。三是應用較為保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數智化交互技術(如虛擬現實教學、智能輔導系統等)的應用較為保守,在資源整合和內容呈現方面仍處于摸索階段。

      (三)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短缺

      數智化賦能紅色文化創新轉化需要人才來推動。這要求相關人員不僅要對紅色文化有著深刻而全面的認知,還要能熟練運用數智技術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化、展示與傳播。目前,高校師資隊伍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不足以滿足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轉化對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另外,教師年齡結構上的差異也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發揮作用有一定影響。與老教師相比,青年教師在學習和應用數智技術方面有明顯的優勢,但在知識儲備和教學經驗等方面相對不足;與青年教師相比,老教師在學習和掌握新技術的速度相對較慢,在將數智技術融入教育教學過程時,面臨較大的挑戰。

      三、數智化賦能紅色文化創新轉化的實踐路徑

      高校應積極探索創新路徑,借助數智技術充分挖掘紅色文化時代價值,搭建紅色文化資源思想價值和教育價值之間的橋梁,并將其轉化成推動立德樹人的具體實踐。

      (一)推進紅色文化轉化資源建設

      紅色文化轉化必須把好內容關,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要堅守輿論陣地,將紅色文化傳播與黨的意志、黨的主張相融合,以主流價值觀念為風向標,為學生打造多元信息交流的空間,創作精品紅色文化內容。同時,高校要開拓數字思維格局,挖掘紅色文化價值,拓寬資源收集渠道,采用數字化技術對相關紅色文化資源進行采集、存儲與整理(如音頻視頻數字化處理等),建立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與高效管理,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提供方便,為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與數字化轉化提供不竭動能。

      (二)創新紅色文化數智教學模式

      紅色文化資源是高校教學尤其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資源,高校應當創新紅色文化數智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果。一是創新數智教學方法。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教學場景,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歷史認知。二是開發數智教學課程。將數智技術與課程內容深度融合,打造一系列高質量的紅色文化數智教學課程。此外,為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求,可引導學生通過線上互動問答等方式參與學習,從而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強化數智教學實踐。鼓勵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運用數智技術收集、整理和展示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如開展紅色文化資源調研、制作紅色文化主題的短視頻等,并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傳播和推廣,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數據分析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強化紅色文化數智人才培養

      將數智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并不是簡單地植入數智技術,更重要的是培養數智人才。對此,高校應構建數智技能培訓體系,激發教師積極探索數智教育教學,培養紅色文化教育教學復合型人才。一是組織紅色文化專題培訓,邀請專家學者、紅色文化傳承人等為教師開展講座,提升教師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二是開展數智教學技能培訓,幫助教師熟練掌握虛擬現實教學、在線課程設計等技術,提高教師運用數智化技術開展紅色文化教學的能力。三是鼓勵教師參與紅色文化數智教育實踐與研究、參與數智教學研究和課程開發,打造一支既懂紅色文化又懂數智技術的人才隊伍。

      (四)完善紅色文化教育評價體系

      高校通過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收集與分析評估數據,建立多維紅色文化教育評價體系,實現精準評估與個性化反饋,持續優化教學實施過程。一是構建學生學習評價指標體系。收集學生在紅色文化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多維度數據,從知識掌握、情感態度、能力提升等方面評估學生學習效果。二是構建紅色文化效果評價模型。建立紅色文化教學效果評價模型,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管理、數字化水平等方面進行客觀評價。三是實現評價的即時反饋與持續改進。借助數智化平臺,將評價結果的即時反饋給學生與教師。教務部門可根據評價數據定期審視紅色文化教育轉化的整體效果,進而推動教育轉化機制的持續完善與創新。

      四、結語

      數智化賦能紅色文化創新轉化是實現紅色文化精準傳播、深度互動與可持續傳承的重要途徑。通過技術賦能,紅色文化資源得以活化,紅色教育更具精準性和個性化,紅色文化傳播范圍也得到了極大拓展。高校應充分利用數智技術,實現紅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深度融入與高效轉化;從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和滿足人才培養需求出發,推進高校教育教學現代化建設。(作者:楊帆 汪榮有)

      [作者單位:1.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楊帆為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在讀) 2.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