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由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第一屆呵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暨家校社醫?共筑心盾公益活動”在浙師大附屬杭州筧文實驗學校拉開帷幕。活動匯聚心理學專家、教育工作者、醫療機構代表及家長等數百人,通過政策解讀、學術研討、公益倡議等多種形式,聚焦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探索“家校社醫協同聯動”新模式。
活動開幕式上,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兒童心理衛生專委會主任委員陳玉燕在致辭中強調,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呈現“發病年齡前移、癥狀隱蔽化”特點,需打破醫療、教育、家庭、社區間的“資源孤島”,建立全周期干預體系。
現場舉行了“浙江省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研學基地”籌建授權儀式,由杭州復旦兒童醫院承接基地建設,以打破學科壁壘,整合醫療、教育、社區資源,為孩子們筑起心理健康的“防護網”。
同時,杭州復旦兒童醫院為了推廣“心理健康自我關愛”理念,特攜手賽鷗公益設立兒童青少年心理關愛專線0571-86077791,由專業機構提供技術支持,推動和普及“早發現-早干預”的模式,強化社會心理服務響應能力。
為切實幫扶困境家庭,活動舉辦了“少兒心理成長關愛計劃”暨援助家庭簽約儀式,旨在為困境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醫療援助和長期關愛服務。
在 “醫?校?家” 圓桌討論環節,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原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杜亞松,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浙江省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竺智偉等專家,圍繞 “協同壁壘突破”“角色定位優化”“技術賦能方向” 等議題展開深度交流。杜亞松指出,當前家校社醫間存在信息不對稱、責任邊界模糊等問題,建議通過建立標準化轉介機制與數據共享平臺提升聯動效率。
在小報告廳環節,專家們帶來多場前沿主題講座。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杭州師范大學心理研究所副所長方妍彤分享了浙江省 “醫教家結合” 實踐成果,提出 “家長心理工作坊”“校園心理預警系統” 等創新模式,為基層協同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參考。杭州復旦兒童醫院心理咨詢師朱玫、包涵睿分別圍繞 “手機依賴干預”“語言暴力對大腦結構的損傷” 展開科普,通過案例分析與科學實驗數據,呼吁社會關注日常養育中的心理健康風險因素。
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標志著浙江省在 “家校社醫” 協同育人機制上邁出重要一步。未來,各方將繼續凝聚共識,推動構建更包容、更高效的心理健康支持網絡,為青少年成長撐起“心盾”。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