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居服產業網正式上線
揭陽市委常委、普寧市委書記張時義,揭陽市政府副秘書長洪創基,普寧市委副書記、市長林鋼捷,揭陽市經信局局長張偉勤,揭陽市商務局局長江華文,揭陽市科技局副調研員元健民,網庫集團董事長王海波,副總裁李琦,廣東大區總經理黃艷艷及揭陽市、普寧市市委各部門、市直各單位主要負責人和企業代表出席啟動儀式。
▲張時義與王海波深入交談
普寧是聞名遐邇的商貿名城,紡織服裝是該市最具規模和最具影響力的支柱產業,是揭陽首個超千億的產業集群,擁有“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襯衣第一市”“睡衣世界”等多項美譽。近年來,普寧緊緊圍繞揭陽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電商集聚區”的目標,依托強大的產業支撐,深化“互聯網+”產業融合,搶占電子商務制高點,全市電子商務迅猛發展。交易額從2011年的6億元發展到2016年近361.5億元,其中,家居服生產銷售量占全國家居服生產銷售總量70%以上,產品暢銷海內外。
對此,林鋼捷在啟動儀式上指出,今年年初市政府與網庫集團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簽訂了合作建設普寧市家居服產業集群電子商務基地協議,共同推進項目建設,有效提高普寧區域關注度。此次中國家居服產業網的上線,不僅能進一步拉動普寧家居服產業加快發展,也將有效提升普寧區域影響力,推進普寧紡織服裝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實現共建共享。
▲普寧市委副書記、市長林鋼捷出席啟動儀式并發表致辭
“普寧市委、市政府將一如既往地給予大力支持,努力為企業發展提供一流的政策、一流的環境、一流的服務。”林鋼捷進一步強調,希望網庫集團發揮行業引導作用,更好地把普寧產業優勢與網庫優勢進行互補,為普寧產業轉型升級和互聯網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做出貢獻!
▲網庫集團董事長王海波在啟動儀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對于家居服產業網的立足點,王海波進行了闡釋:
第一,讓全中國的家居服企業,無論是采購面料、紐扣還是縫紉機設備都能夠使用普寧的平臺;
第二,推動整個家居服產業從設計、供應鏈金融到行業貸款、智能物流也能用到普寧的平臺;
第三,面對整個行業領導性品牌缺失以及整體價格低的現象,進一步推動全國家居服定制和個性化生產,實現優質優價銷售。
隨后,張時義、洪創基、林鋼捷、張偉勤、元健民、王海波、李琦等共同為上線儀式按下啟動球。
“互聯網+”時代,如何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中國實體企業轉型危機,如何尋找商機,調整戰略?為進一步推動普寧實體企業應用好互聯網,開展好產業電商,王海波在普寧市人民政府會議廳做了一場題為“產業互聯網時代機遇與策略”的專題講座,普寧市直及省、揭陽市駐普有關單位和協會主要負責人,各鄉鎮場街道負責人,普寧市部分企業、協(商)會主要負責人悉數出席。講座由普寧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方錦屏主持。
▲“產業互聯網時代機遇與策略”專題講座
王海波表示,消費互聯網是IT和資本的游戲,而產業互聯網則是互聯網下一階段價值發揮的核心。產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不同的是,它因產業鏈而生,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借用互聯網的形式來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這對所有實體企業而言,都將是一個發展的新契機。
在王海波看來,互聯網從過去工具時代進入了一個生態系統時代,互聯網可以幫助每一個企業搭建一個生態系統。不僅每個企業要利用互聯網搭建自己的生態系統,還要讓互聯網緊密結合實體產業,做到企業與實體產業的高度融合,從而推動行業發展。
至于未來產業互聯網的走向,王海波提出三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以在線采購為基礎的供應鏈經濟,即通過產業互聯網推動供應鏈的應用,特別是幫助實體企業做到優質原材料的采購。
第二個方向,以優質優價為目標的增量經濟,即利用互聯網來獲取產品的優質優價,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
第三個方向,以行業大數據應用為路徑的平臺經濟,即利用單品種的平臺,構建平臺經濟,實現生產性服務的分享。
王海波舉例說,網庫針對安塞蘋果搭建了中國蘋果產業網。安塞一年生產40萬噸蘋果,統貨價大概在1.2元一斤,而這個平臺要解決的是,把40萬噸蘋果當中的4萬噸蘋果通過產業互聯網的定制化銷售做到5-6元一斤,這是真正的產業互通,也是互聯網未來帶給我們最重要的一個價值。“另外,我們還因此帶動了很多蘋果產業的相關業務,比如土壤檢測、化肥等。這就是帶動整個產業鏈的上行。”王海波說道。
▲中國家居服產業網
中國家居服產業網如何經營?王海波提出三點核心思路:
第一,全網線上收集和線下地推相結合,整合家居服產業的上下游相關數據,建設數據中心;
第二,在全國各地設立落地的認證看貨中心,開展線上引流線下認證訂貨,打造網上家居服銷售中心;
第三,提供家居服產業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和設立家居服產業互聯網投資基金,打造家居服產業的金融服務中心。
現階段普寧的電商發展處于上升趨勢,但在操作方面卻還缺乏一定的經驗。網庫作為中國最大的垂直B2B單品電商企業,與普寧的合作一定能夠惠及雙方,從而促進家居服產業以更好更快的勢態發展。
轉自:號外財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