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勤鉆研突破極致的“打磨師”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6-13





      他被譽為最年輕的“大國工匠”。“今天我獲得這個獎項,離不開我十幾位師傅當年無私地把絕技絕活教給了我。”站在2021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儀式上的洪家光,一口東北語調,令看似嚴肅的他流露出一絲“喜感”。洪家光認為,正是一代一代“航發精神”的傳承,他才得以獲此殊榮。


      1979年,洪家光出生于遼寧省的一個農村家庭。由于家境貧寒,初中畢業后,他便進入技校開始學習機械化修理技術。每天從家到學校往返的4個小時,是洪家光讀書學習的時間。三年時間,他把公交車變成了“書房”,自學了4本技術專業書。1999年,洪家光被中國航發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國航發黎明)聘用,從此成為了他夢想中的航發人。


      洪家光所在的中國航發黎明公司,承擔了航空發動機葉片磨削工具的制作任務。葉片是航空發動機的關鍵承載部件,葉片型面的設計和制造精度直接影響航空發動機高速運轉時的安全性。如果葉片與葉盤未能精準對接,會導致機毀人亡的嚴重后果。


      航空發動機葉片磨削精度要求接近0.05毫米,和一根頭發絲的直徑差不多。2014年以前,葉片的精密磨削技術僅有極少數國家掌握。要想攻克葉片精度難題,就必須攻克金剛石滾輪的制造技術。作為一名車工,洪家光深知當時的車床技術無法滿足航空發動機精密制造需求,他立志要加工出高精度、高效率的滾輪磨削工具,打破該項技術壁壘,于是他和團隊開始了艱難的技術探索。


      2009年,洪家光申請了科技立項,開始向高精度滾輪磨削技術發起挑戰。面對這項世界級難題,他需要學習力學、化學和空氣動力學等一系列理論知識,并將這些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于生產制造中。在別人一年完成4000個工時的情況下,洪家光一年工時達到了7000多個,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以上。


      “曾經也想過退出。但后來想了想要突破自己,更要堅持下來。”洪家光說。5年時間,經歷1500余次的嘗試,一次又一次突破著毫厘之差,洪家光和團隊終于成功研發出了“航空發動機葉片滾輪精密磨削技術”。


      “航空發動機葉片滾輪精密磨削技術”對葉片磨削精度可達到0.002毫米,接近一根頭發絲直徑的二十五分之一。這不僅超越了葉片磨削標準,還打破了國際壟斷,為我國航空發動機自主研發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2017年,洪家光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此時的他年僅39歲,也是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飛機總體設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楊鳳田曾說:“洪家光所突破的這項技術,不僅結束了我國進口國外發動機的歷史,也為我國大型飛機和新型戰機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20多年間,他精益求精、努力鉆研,從一名普通技工快速成長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首席高級技師,通過技術革新為企業和航空發動機的自主研發貢獻力量。


      言傳身教,匠心“航行”,曾經四處拜師的洪家光,如今已為人師,“航發精神”在洪家光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帶領團隊在生產一線集智攻堅,通過“洪家光勞模創新工作室”“洪家光節能大師工作站”等平臺,先后為行業內外培訓2000余人(次)。


      目前,由他親授的13名徒弟均已成為生產骨干,共計完成技術創新和攻關項目84項,實現成果轉化63項,解決生產制造難題564項。洪家光曾多次參與多項國家重點航空發動機科研項目,其個人擁有專利8件,團隊擁有專利30余件。


      精益求精,巧思創新,毫厘間的追逐,打造著強勁的“中國心”,洪家光用他的工匠精神,激勵著無數青年奮斗者潛心創新,追求卓越,也感染著青年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更多不平凡的事跡和成績。(實習記者 劉娜)


      轉自:中國知識產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