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青島舉行的首屆全球激光顯示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上,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認為,液晶或OLED不具備成本快速下降的條件,而激光電視成本低;大屏幕消費時代已來臨,激光在大屏幕上具備眾多優勢,激光電視是顯示技術的“潛力股”。
從業38年,周厚健見證中國電視行業的發展,“經歷過顯像管電視一統天下的輝煌,也親歷了它的悲慘退場,更是目睹了等離子和液晶電視驚心動魄的生死之戰,深知顯示技術的更新換代是客觀規律,殘酷無情且簡單直接。”
周厚健認為,當前正處在LCD、OLED、Micro LED、激光顯示等各種顯示技術不斷發展、交替或彼此取代的動蕩時期。但“激光顯示”無疑是這其中最好的“潛力股”。
周厚健列舉了激光電視的優勢,激光電視是反射成像的被動發光,具有明顯的健康護眼效果;激光具有極高的光譜純度,色彩準確,擁有最好的“顏色表達”能力;激光電視還具有節能環保的優勢。
“隨著技術進步,視頻內容畫面的分辨率越來越高,因此人們對大屏幕電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而這恰是激光電視的優勢——近看更護眼、搬動更輕便、屏幕越大越省電、屏幕越大相對其他各種電視越便宜。”周厚健認為。
周厚健介紹,液晶或OLED的面板工廠設備和廠房投資巨大,例如一條8.5代液晶線投資高達250億元,一條11代液晶線投資高達460億元。生產能耗巨大,產業鏈較長。這些投資最終都會轉嫁到電視機成本上。
“激光電視恰恰取消了顯示屏,激光電視的激光器、光路、鏡頭、屏幕等都不是為電視專門投入,投入也遠遠小于LCD、OLED,且產業鏈較短。這是激光電視成本低的根本優勢。也就是說,只要有較好的量的增長,較短的產業鏈上的成本及人力費用會被大幅攤薄。”周厚健認為,這是激光電視擁有未來的重要原因。
周厚健提到,隨著清晰度的不斷提高,大尺寸電視會越來越普及,75吋將是激光電視與液晶電視激烈競爭的主流尺寸。當前,75吋以下液晶電視已經形成了顯著優勢,75吋以下激光電視能否與更廣大的消費者見面,并取得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取決于產業鏈上各企業的共同創造。
轉自:新京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