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于匠心,工于至誠。
朱振友就是一個用至誠“焊接”智造的“大國工匠”。在制造業砥礪前行28年后,他仍會繼續堅持下去。
“一條智能制造生產線,你看到的是機器人,是機械手;但在我眼里,是焊接工藝,是打磨工藝,是流程再造,是控制軟件,是有機統一體。”在江蘇北人登陸科創板之際,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朱振友接受了上證報專訪,向記者展示了智能制造的理念,還有他的濃濃匠人情懷。
開弓沒有回頭箭
不曾想,江蘇北人剛成立時,就已被估值數億元,知名創投不斷遞來橄欖枝……
“一開始創業,哪里敢去找創投啊?就連借錢都不敢。”憶及8年前剛創業時的情景,朱振友對自己當初的“太保守”微微一笑。
2010年,朱振友在焊接工作的崗位上已度過近20年的時光,創業的念頭如同焊槍噴出的火花,萌生而出。于是,他開始到處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遇到焊接專家、時任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的林濤時,兩人一拍即合。次年,兩人把錢一湊,就創立了江蘇北人的前身——北人機器人系統(蘇州)有限公司。
江蘇北人所從事的智能制造系統集成業務,相對而言是重資產行業,前期投入很大。很快,在做了兩個項目后,朱振友、林濤湊起來的錢就花完了。
接下來該怎么辦?
開弓沒有回頭箭。來不及更多猶豫,兩位“戰友”便決定,必須要辦下去!
“我和林老師對自己的技術很有信心,對行業的前景很有信心,所以我們相信選擇的路。”雖然是自己的創業搭檔,但朱振友至今還依然喜歡稱呼林濤為林老師,這是一種習慣,也是對林濤專業能力的認可。
不久,江蘇北人迎來了天使投資,資金問題暫時緩解,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在朱振友看來,自助者天助。
“其實也很巧。2011年,上海市楊浦區理工科技園舉辦了一個創業大賽,我們被通知去做個展示、講演一下。”朱振友笑著回憶道。當時,他完全沒有股權融資的概念,對舉辦的活動也沒有太多概念,但還是認真地做了一份ppt去參加。結果,無心插柳的江蘇北人,拿到了大賽的第一名。
“就講了一些自己在做的事情,還有就是很缺錢。”被問及講演的內容,朱振友哈哈大笑說,當年的他連商業計劃書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是一個人溜達著去現場的,甚至都沒有準備名片,當一堆人圍過來要名片時,他只好手寫聯系方式給這些投資人。他有點遺憾,當時也沒有同事去給自己拍張照片,做個留念。
“就這樣,我們獲得了天使投資人的垂青。此后,每一輪融資都有他們跟投。”說到這里,朱振友滿懷感激。
做好行業洗牌的準備
作為一家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江蘇北人的主營業務是面向汽車行業提供系統集成服務。
當前,汽車行業步入“寒冬”,處于產業鏈上的江蘇北人會受到影響嗎?
“肯定會有一定的影響。比如,拿訂單就沒有之前那么輕松了。”朱振友坦承卻不失樂觀,如果“寒冬”引發行業洗牌,反而對江蘇北人來說是件好事。
“我們的訂單從幾十萬元到幾千萬元不等,每年有幾百個訂單,就算是丟掉一兩個,對公司業績影響也不大。”朱振友介紹,不同于其他專注于整車智能化生產線的廠商,江蘇北人專注于零部件的系統集成生產線,這一領域受到汽車大行業的沖擊相對較小。
朱振友的“底氣”,更多來自江蘇北人的核心技術。
在朱振友看來,客車和轎車屬于完全不同的產業領域,而家用的床、貨架、簡易低速農用車等,則歸屬于同一個產品類別。
“我們是按照產品工藝來劃分的。”朱振友解釋道,床、貨架、簡易低速農用車,它們用到的工藝都是焊接鋼管,所以用到的工藝是同類的。而客車是框架式結構,在焊接工藝上,屬于定制化的非標產品。
江蘇北人的強項正是焊接技術。這一強項,源自朱振友等人28年來的精細耕耘,也源自江蘇北人在上一輪焊接產業洗牌中的錘煉沉淀。
“18歲那年,我考上哈工大,就開始做焊接,從此就再也沒有離開這個領域。同樣,林老師也是做了一輩子的焊接工藝。”提到焊接,朱振友說,上世紀90年代,國內焊接行業開始大洗牌,從業公司一下子從幾千家銳減到數百家。堅持到現在的從業人員,對焊接才算是“真愛”。
“現在,新一輪的洗牌已經開始,也會更加激烈。”朱振友告訴記者,智能制造時代,無論是做自動化物流,還是做自動化生產線,集成商都要精通焊接、打磨等傳統工藝,還要深刻理解下游應用行業和流程再造,同時也必須做到“軟硬兼施、結合工藝”,精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朱振友介紹,通過研發和項目實踐,江蘇北人在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控制程序、mes制造執行系統軟件等方面,已經建立了標準功能模塊、類庫、軟件模塊等體系,成為目前業內能夠將內部ot(操作技術)設計和外部it(信息技術)設計成功融合的系統集成商。
瞄準“共性技術平臺”
“高興只有一瞬間。接下來,壓力會更大。”談及科創板上市,朱振友告訴記者,過會當晚,他確實非常開心,但第二天便收拾起心情,號召公司全員反思來時的路。
“以前,我們的思想還不夠開放,戰略布局也不是足夠好。”朱振友自己有所反思,也讓團隊進行大反思,對過去進行梳理:哪些做對了,哪些又做錯了。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制造業也在快速迭代。朱振友告訴記者,江蘇北人的應對策略是研發一代、儲備一代、應用一代,并將航空航天、汽車領域的經驗復制推廣到其他行業,這將是江蘇北人的優勢所在。“目前,我們已在重點拓展工程機械等重工領域。”
“做共性技術平臺。”談及公司上市后的規劃和發展,朱振友說,根據初步設想,江蘇北人將按照產品或工藝,成立幾個事業部,進行大平臺化建設。“江蘇北人已經在規劃建設未來智能化示范車間、四大軟件系統、基于云平臺的車間遠程運維系統,并研究實現四大系統與智能化生產線系統集成。”
查閱招股書發現,江蘇北人本次募集資金計劃的投向就是研發和智能化生產線項目。
“做制造業,花里胡哨是不行的,產品和工藝必須在驗證之后,才能推薦給客戶。”朱振友深刻認識到,雖然智能制造概念火熱,但產業發展還要分步走,不能太急躁。江蘇北人從事制造業,也必須腳踏實地,為客戶提供足夠高性價比的產品,才能適應“產業鏈發展不平衡”。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智能化趨勢是未來方向。”在朱振友看來,堅定不移地推動智能制造發展,需要分步實施,逐步發展。提及政策建議時,他說,相關部門要先篩選出那些真正有價值的示范型企業、示范性項目,再給予一定的扶持,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
轉自:新華社客戶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