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油)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履行職責使命,在奮進高質量發展、打造世界一流企業進程中,持續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用工管理體系,堅定不移控總量、調結構、轉方式、強機制,切實將“第一資源”轉化為支撐奮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能”。
控總量:以需定人 有保有壓
中國石油正視自身用工規模大、冗缺并存、結構性矛盾突出、人力資本投入產出不高等問題,堅持以提升效益效率為目標,合理控制用工規模。差異化核定用工計劃,按效益效率核定所屬企業用工總量計劃和新增用工計劃,差異化調控,有保有壓、有增有減:保上產單位、主營業務、新興業務,減用工基數大、人均勞效低、長期虧損的企業;新增員工計劃主要投向高校畢業生、高層次緊缺人才,重點滿足主營業務關鍵崗位接替、新興業務發展用工需求。非必要不新增,自我挖潛、內部盤活,新增用工需求主要通過內部調劑解決,年均內部消化新增產能、新建裝置等用工需求一萬余人。激勵企業自主控制,將員工總量控制計劃、富余人員分流安置完成情況納入企業領導人員年度績效合同剛性考核兌現。對全員勞動生產率在板塊排名靠前或有較大提升的企業,獎勵一定額度工資總額。科學管控人員入口,積極落實國家保就業政策,挖掘崗位潛力,加大招聘力度。出臺高校畢業生招聘管理辦法、內部招聘和社會招聘管理辦法,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嚴把招聘質量,持續優化院校結構、學歷結構、專業結構。通過實施組合拳,員工隊伍持續精干,2020以來,在業務規模持續增長前提下,員工總量有效控制,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提升25%。
轉方式:但求所用 不求所有
中國石油緊抓自然減員高峰期和信息化智能化對人工替代機遇期,積極推進用工方式轉型,全面提質降本增效,切實提高本質安全和管理效率。優化業務布局結構,有所為有所不為,強主業、減輔業、優結構、除包袱,打破“大而全、小而全”業務結構,堅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人力資源投向主營業務、創效業務和新興業務。創新生產組織模式,全面推進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勘探生產推行集中監控、機器人巡檢、無人機巡線、站場無人值守,打造新型采油管理區作業區;煉化業務實施扁平化聯合車間改革;技術服務和工程建設企業重點推進“專業化+項目制”模式,有效精干組織結構、優化人員編制、提升資源配置效率。轉換用工方式,主營業務領域探索“管理+技術+核心技能崗位”直接用工、其他操作服務崗位推行第三方用工模式,非主營業務領域逐步退出或外包,引導社會企業參與石油建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建立穩定共贏的長效機制。
調結構:內外并舉 綜合施策
中國石油對結構性富余人員,堅持以人為本,堅守社會責任,著力在優化盤活上做文章,制定分流安置十項舉措,鼓勵員工動起來、走出去。顯化富余人員,根據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結合信息化建設、技術升級改造和生產組織模式創新,明確各領域各企業富余人員數量和位置。堅持內外結合,搭建人力資源統籌配置平臺,建立內部人力資源市場,對內堅持“自己能干的活自己干”,組織技能培訓、轉崗培訓,制定激勵措施,促進有意愿、有能力的富余人員跨崗位有效流動、充分就業。對外重點推進同一板塊、同一區域優化盤活,指導用工需求企業與人員富余企業“結對子”,跨企業優化配置。吉林油田、遼河油田將1萬余人輸送到長慶油田、塔里木油田,實現了上產缺員、用人單位和人員富余單位的合作雙贏。建立雙向激勵機制,鼓勵富余人員較多的企業輸出勞務、外闖市場創收創效,對輸出單位及輸入單位按人數獎勵一定額度工資總額。2020年以來,共計優化盤活12萬人,年均3萬人。
強機制:優勝劣汰 激發活力
中國石油堅持需求導向、市場驅動,建立完善“能進能出”的市場化用工機制,形成鯰魚效應,激勵員工走出舒適區,增強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切實激發企業生機活力。強化崗位管理,嚴控機構數量,嚴格定崗定編定員,因事設崗、因崗定人,推行“一崗多責、一專多能”、“大崗位、大工種”,從源頭上控制冗員產生,現實精兵簡政,2020年以來,二三級機構及職數壓減了20%。強化勞動合同管理,打破身份界限,強化勞動合同基礎性功能,細化勞動合同期限、工作內容、勞動紀律、績效要求及續簽、解除合同條件等條款,明確雙方的責任權力義務,強化員工契約精神和進取意識。強化考核應用,堅持績效考核與崗位考核相結合,細化考核細則,明確標準程序,實行全員監督,確保過程公開、程序透明,剛性應用考核結果,競爭擇優、優勝劣汰,“能進能出”機制逐步制度化常態化。
面向未來,中國石油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決策部署,錨定加快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三大作用,以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一以貫之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全力以改革應對變局、破解困局、開拓新局,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當好主力軍、排頭兵。
轉自:國資委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