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定文化自信”,深刻闡述了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國石油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王宜林強調:“要深入推進重塑良好形象常態化長效化,不斷賦予石油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有效提升品牌價值和公司形象。”2015年開始,中國石油文化建設持續提速,釋放文化軟實力的能量,強力推動企業穩健發展。
沒有世界一流的企業,就難言國家和民族的強盛——這已是現代經濟政治文明的標志之一。而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便是這些企業長盛不衰的基因之一。
綜觀世界優秀企業,無一不具備與其實力相匹配的文化軟實力,重視搭建企業共同的價值體系,培育經營哲學,讓其為企業發展凝聚力量、鑄魂育人。對于中國石油來說,松遼大地上連續27年穩產5000萬噸原油的背后,陜甘寧盆地里誕生的中國第一大油氣田背后,西氣東輸的滾滾藍金背后,都有“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磨刀石上鬧革命,低滲透中鑄豐碑”“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的文化基因密碼……獨特的石油文化,薪火相傳半個多世紀,成為推動我國石油工業壯大的不竭動力。
傳承精神血脈,熔鑄文化司南。中國石油集團新一屆黨組成立以來,審時度勢,做出“重塑良好形象”“弘揚石油精神”等重大決策部署,增強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傾力把發展的信心樹起來、把為油奉獻的精氣神提起來、把干事創業的勁頭鼓起來。
重塑良好形象,搶占員工的思想陣地。領導干部“把辦公桌搬到生產一線”;抓好“關鍵少數”,問題導向貫穿始終;開展石油傳統教育;石化企業主動敞開大門,破解鄰避效應;依托主流媒體平臺,講好石油故事,傳播石油文化,著力打造“責任中石油”“創新中石油”“綠色中石油”“奉獻中石油”的形象……兩年多來,在“人人爭當企業形象大使”的歷程中,“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的自豪感被重新點燃。
弘揚石油精神,凝聚發展的強大動力。夯實思想根基,打造鐵人式黨員干部隊伍,全力應對困難和挑戰。在長江中下游頻發的暴雨中,印有寶石花的油罐車馳援災區,分秒必爭;在西部山區的全國扶貧大軍中,從未缺席石油身影;面對低油價的行業洗禮時,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堅決打贏提質增效攻堅戰……石油精神跨越時空,賦予新時代石油人勇往直前的磅礴力量。
新時代面臨新使命,新使命召喚新作為。黨的十九大明確要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黨執政的重要基礎,國有企業理應堅定文化自信,讓文化軟實力成為企業躋身世界一流的永續動力。而作為具有代表性的國有企業,中國石油更是責無旁貸。
增強文化軟實力,就要踐行“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核心價值觀,筑牢百萬石油員工共同的思想基礎。信息社會,價值多元;改革深入,必涉及利益調整,所以要充分發揮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不斷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引導力、凝聚力。
增強文化軟實力,要大力弘揚石油精神,重塑良好形象。石油精神是中國石油核心競爭力和獨特文化優勢的靈魂與根基。與半個世紀前相比,中國石油今天面臨著不同的經濟、社會環境,以及時代使命與任務。因此,要像開發油氣一樣挖掘石油精神的文化資源,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激發新的內生動力,實現穩健發展,推動建立重塑形象的常態長效機制,讓“忠誠擔當、風清氣正、守法合規、穩健和諧”的公司形象永葆青春。
增強文化軟實力,要塑造高素質的企業家群體,做好梯隊建設。核心價值觀建設,其根本是人的思想建設。要厚植“對黨忠誠、勇于創新、治企有方、興企有為、清正廉潔”的成長土壤,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狠抓隊伍作風建設,筑牢鐵人梯隊的堅強基石,培養造就一支“對黨忠誠、政治堅定、精通管理、善于經營”的石油企業家群體。
鑄牢理想信念,堅守價值追求,聚合磅礴之力——在新時代的感召下,石油人必將用新的奮斗,讓石油文化成為石油事業的精神引領,也必將讓石油事業推動石油文化釋放恒久活力!
轉自:國資委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