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2時28分,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高分五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已是長四丙火箭一個多月來在兩個發射場第三次圓滿完成發射任務。用長四系列火箭總設計師汪軼俊的話說:“別看我們的隊伍年輕,可他們都已來過發射場很多次,都算是‘老人兒’了。”雖然他們來自不同的單位,身在不同的崗位,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將成功進行到底。
高分五號衛星熱控實施
嚴慎細實 對每項工作心存敬畏
在此次任務中,長四丙火箭試驗隊堅持以“嚴格質量管理,杜絕人為、低層次質量事故,確保發射圓滿成功”為質量目標,開展了專項質量策劃。他們以“落實責任,扎實工作,踏實雙想;細化管理,細致操作,細心判讀”為抓手,深入推進質量工作,并提出14項質量工作要求,形成“三實三細”工作經驗(落實責任,扎實工作,踏實雙想;細化管理,細致操作,細心判讀),實現了發射場工作零失誤。
強制檢驗點點長制是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在運載領域強化質量管理保成功的一項特色工作。在此次任務中,長四丙火箭試驗隊針對41項強制檢驗點設置點長,確保各強制檢驗點關鍵測試和操作執行到位。
型號副主任工藝師于文凱每天晚上都與總裝操作人員進行溝通,安排第二天的總裝操作內容,深入研究每項工作的關鍵點,將每項工作分解到每個隊員,確保“今日事今日畢”,做到“做事按依據,做事留記錄,不帶問題上箭,不帶隱患上天”。
身為一名檢驗人員,曹淵要對當天操作人員的聲像記錄進行梳理和檢查。他每天起碼過目幾百張照片,盯著電腦一看就是幾個小時。
關鍵項目“推演會”制度是長四丙火箭試驗隊的質量管理品牌活動。試驗隊按照各系統和工作項目共完成了45次工作項目推演,型號總設計師汪軼俊、副總指揮王玉平、總設計師助理張桃源等定期參加各系統推演會。
型號總體副主任設計師王瑋是總體組分隊長。針對新狀態和風險項目,他每天召開班前推演會、班后總結會,提煉工作要點,使各個關鍵環節盡在掌控之中。他常說:“要對經手的每項工作心存敬畏,對每一個數據認真負責,對每一個現象保持敏感,才能不留漏洞、不留遺憾。”
外測安全分系統分隊長周榮每天組織對重要測試項目、火工品安裝等關鍵環節和易誤操作點進行推演,明確第二天操作流程,確保萬無一失。
火箭照片
創新改進 不斷提升火箭技術性能
長四系列火箭雖然是成熟型號,但發展腳步從未停止,型號不斷采用新產品、新技術,進一步提高性能。
據汪軼俊介紹,此次火箭共有8項技術狀態更改,涉及總體、箭體結構、姿控發動機等多個分系統,首次采用了高空風減載技術,并首次搭載新的組合導航系統。為此,試驗隊進一步完善崗位作業指導書,實現了技術狀態和操作要素的動態更新。“雖然人員比原來減少了一半,但因作業指導書更完善了,表格化管理更清晰了,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了。”周榮說。
高空風對火箭來說是一個重要威脅。利用高空風減載技術可以減小側風引起的附加載荷,提高火箭對風場的適應能力。王瑋和主管設計師薛宇努力吃透技術,耐心與相關專業人員開展技術協調,通過大量拉偏計算來驗證技術適應性,通過流程、細則梳理保證實施的可操作性。經過充分協調和交底,參與方案實施的各方達成了一致意見,該技術也正式納入了發射流程中。王瑋說:“高空風減載就像歌詞寫的那樣,逆風的方向更適合飛翔,長四系列火箭成功實施這項技術,能進一步提高火箭適應性,為后續任務打下更好的基礎。”
與以往不同,此次火箭在原有組合導航系統的基礎上,搭載了一套八院自主研制的組合導航系統。這套組合導航系統在原有模式基礎上,新增了北斗導航模式。據系統硬件設計師吳翔介紹,為了自主研制新的組合導航系統,他們花了4年時間。未來經過適應性修改后,該組合導航系統可在其他型號、領域推廣應用,在商業航天領域也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長征四號丙火箭整流罩扣罩
牢記使命 將責任牢牢扛在肩上
范崇盛是負責控制系統的分隊長,平時隊員們都喊他“范兄”。別看他平時“大條”,一談到工作就認真起來,對團隊成員不厭其煩地“嘮叨”。
夏忠是伺服機構的負責人,發射塔架、數據判讀、單元測試,處處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總是行色匆匆,總有忙不完的事情。只有發射成功那刻才是他笑得最開心的時候。
一體化測發控工作覆蓋了從試驗隊進場恢復設備到火箭發射成功全過程,掌管著單機單板產品設備200多個,火箭點火發射的所有指令都要通過一體化測發控分系統傳遞。一體化測發控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魏永國說:“我們就像是火箭的保健醫生,天天為火箭把脈體檢,時刻關注火箭身體健康指標,確保火箭以最好狀態成功發射。”
此次火箭試驗隊遙測分系統陣容與上次完全相同。經過上次任務的鍛煉,新人榮為君和汪灝已經對崗位熟練很多。在遙測系統指揮張元明帶領下,一項項準備工作進展順利,為整發火箭的測試工作提供了堅實保證。“遙測系統人員就位,狀態準備好。”鏗鏘有力的誓言宣告著他們對使命的堅守。
轉自:國資委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