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領導把1200元現金交到我手中的時候,我心中的感動無以言表。”國慶節前夕,華塑股份公司電石廠原料車間馬慧慧,飽含深情地寫了一封《致全體華塑職工的感謝信》。這封信,馬慧慧一寫就是5年,表達了他對華塑股份“家文化”的滿滿感激。
近年來,華塑股份不斷創新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用關懷感動人、用情懷激勵人、用胸懷鼓舞人,架起黨群“連心橋”,打造馨香盎然“家文化”。
關懷自“舌尖上”開始
華塑股份是淮北礦業煤化—鹽化—一體化轉型發展的主戰場,坐落在安徽定遠縣,是一家集礦山、建材、化工、冶金、電力等于一體的化工企業,職工平均年齡33歲。為了讓遠離淮北“大本營”200余千米的職工吃好、住好、工作好,公司成立之初就把建設綠色工廠、打造溫馨家園作為企業的第一責任,通過招標,選出最佳餐飲企業入駐。為豐富飯菜花色品種,在提升工作餐質量的基礎上,他們先后更換了3家餐飲競標單位,并引進特色小吃、淮南牛肉湯等地方風味小吃,精調眾口。
為拉近黨群關系、檢驗飯菜質量,華塑股份關閉了小食堂,領導班子成員每天與職工一起打飯就餐。就餐高峰時期,后勤部門安排專人維持秩序,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牽掛從“小日記”體現
華塑股份把民生當作企業管理的大事,領導干部以“民情日記”的方式聽民聲、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
“尚小五,個人家庭困難,工作壓力大,我們要多關心;尹興旺,提出建立工作室,培養人才、修舊利廢、創新改造要大力支持;單振威,1個人的工資要養活4個人……”這是機械動力廠黨支部書記寫下的“民情日記”。
一本小小的“民情日記”,不僅記錄了企業的民生賬本,還打開了職工的心結,拉近了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一句領導真好,我聽了心里美滋滋的。我覺得暖人心工程就是從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開始的。”上月,氯堿廠PVC車間黨建專員趙海洋與中控員張二鳳談心后得知中控室飲水機壞了,立即把自己辦公室的飲水機送到中控室。
“免費WIFI、網絡電視、中央空調、獨立衛生間、24小時熱水……到了這里,我感覺像回到了部隊,領導同事和藹可親,跟家一樣溫暖。”今年7月份,機械動力廠除鹽水站巡檢工楊春寶與168名優秀青年慕名加入華塑股份。
情懷在點滴中書寫
“要時刻把一線職工的安危冷暖裝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上。”華塑股份的領導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異地調動是咱想也不敢想的事,我當時就給領導隨便一說,沒想到會夢想成真。”事隔3年,提到愛人工作的調動,二期建設指揮部機電安裝組副組長趙安亮情緒依然激動。趙安亮老家在碭山縣,距離華塑股份300多千米。結婚后,愛人在老家一所高中教書,兩地分居多有不便。公司領導了解這一情況后,親自開著車到碭山,與當地政府一次次協調,最終完成了他的心愿。
今年華塑股份《中秋慰問困難職工及黨員名單》上,電石廠機修工、共產黨員郭樹堯的名字從中“消失”。郭樹堯是爐橋本地人,家里只有他1人工作,子女上大學,家庭困難。公司領導與他結成幫扶“對子”后,幫助他實現了脫貧。今年3月份,在公司領導的關懷下,郭樹堯大女兒還搭上華塑股份的儲備人才“班車”。(陳春秋)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