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意識到了企業文化的重要性。餐飲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人力管理思想的定位,都是企業文化的本質體現。有業內人士指出,企業文化的競爭可能成為餐飲企業之間新一輪競爭的重點,也將是餐飲行業發展的突破口。
對于餐飲企業來說,想要把餐廳經營好,什么最重要?優質服務、出品管理、市場銷售……一個都不能少。當然,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商家忽略的因素,那就是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內部長期而穩定的氛圍,是扎根于每個員工內心的東西。如果把餐廳比作一個人,那么環境、服務、菜品、營銷就是他的家庭、外表、穿著打扮、待人接物等外在條件,而企業文化就相當于一個人豐富、溫暖、有趣的靈魂。
俗話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同理,硬件達標的餐廳比比皆是,擁有“靈魂”的餐廳就鳳毛麟角了。文化注重傳承,但傳承要有價值。這種價值就是附加值,附加值的高低以市場為尺度,市場的消費者愿意花多少錢來買單,這個才是核心。
內部 讓企業文化成為員工薪資的一部分
對于餐飲企業而言,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產效率,同樣一個傳菜員傳一盤菜,積極性較高的情況下,員工會盡快上菜,可能只需要1分鐘;如果消極對待,可能需要3分鐘,這是一個十分隱形的過程。
同樣,餐飲企業員工流動性大也是一個非常讓經營管理者頭疼的問題。比如,一名十分優秀的員工突然提出辭職,企業該怎么辦?
業內人士指出,面對餐企內部問題,不妨從企業文化著手,畢竟人們喜歡在一個具有良好氛圍的團體里工作、生活,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加強凝聚力。多添加一些可以增加收入的點,從而調動員工積極性,增加效率,讓員工和餐廳實現雙贏。
外部 讓顧客自愿為附加內容買單
打造餐廳對外宣傳的特色,也是企業文化在餐飲行業的一種表現形式。讓餐廳更有特色,讓顧客來這里不僅僅是為了吃飯。不但為企業“加戲”,也為顧客增加了記憶點。
這也是近年來各種網紅店火爆的根本原因——如果餐廳足夠酷,足夠有趣,就會讓顧客排著隊來“打卡”“拔草”。
比如上海有一家餐廳,當消費者一步入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輛在天花板上旋轉的保時捷。炫目的紅色氣氛,目光所及之處,全部都是車。賣點還不只這些,餐廳內的座椅都是古董豪車一劈為二,椅背采用勞斯萊斯的縫制工藝制作而成,還有傳承德國古法自釀的釀酒裝置……
餐廳為什么要花大血本裝修成這樣呢?這就要從餐廳老板的汽車情懷開始說起了。據了解,餐廳老板曾經從事汽車行業工作,業內知名度相當高,懷揣著對汽車的信仰,開了這家餐廳。而由于老板對汽車的鐘愛,所以每位入職的員工,也必須對汽車產生共鳴,同時熱愛這家餐廳。
這些都是足以吸引消費者的企業文化。要知道,吃好喝好已經不能滿足這個時代的消費者了,餐廳需要更多內涵,來讓顧客自愿買單。
關鍵 “人”是餐飲企業的核心資源
也許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感受,一家餐廳的菜品非常美味,但是,在吃飯的過程中,服務人員的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可能會對顧客吃飯的心情產生很大的影響。
如果這種影響是正面的,那絕對會增加對于這家飯店的好感,成為這家飯店的“回頭客”。但如果這種影響是負面的,不但之前美味的飯菜變得讓人生厭,對這家餐館的評價也會大打折扣。
服務環節對于餐飲企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所以,對于員工的培訓,同樣需要重視。從剛入職的新員工,到入門后的提升培訓、技能培訓,再到高級管理人員的深造,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對于這種方式的培訓,多數企業是做不到或者是不重視的。對于餐飲行業來說,服務是一種人對人的工作,是一種感情上的交流。
對于餐飲這一行業來說,“人”有著金子一般的價值,所以對員工的培訓意識,必須存在于企業文化當中。
相信每一位在海底撈吃過飯的顧客都能深深地體會到他們的企業文化。海底撈突出了自己和其他競爭者的不同,以一種新的營銷思維模式,在全國打出了一片自己的天空。海底撈的企業特色,實際上就是圍繞著一個字來建設的,這個字就是“人”。
海底撈的成功,其實就是在兩個方面的“人”上做文章,即消費者與服務者。在餐飲服務業這樣一個行業中,海底撈把差異化服務做到了極致,以消費者為中心,使消費者得到獨特的消費感受,這就是海底撈深入人心的企業文化。
連鎖餐廳 細節決定成敗
品牌文化從內部向外滲透,從行業向社會滲透,從現在向未來滲透。單店企業文化各有特色,因地制宜,難以復制。而連鎖餐飲,最重要的是無論顧客在哪家門店消費,菜品的品質、服務、體驗,都應該是統一的。對于連鎖餐廳來說,這種服務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就的,讓幾十家、上百家門店都有同樣的標準服務,這體現出了一個企業對于其自身的控制能力和對服務細節的追求。開一家優秀的連鎖餐廳并不難,難的是,怎樣讓這個餐廳能5年、10年甚至50年保持下去,細節將是決定成敗的主要原因。
轉自:中華餐飲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