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建是全球領先的特大型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商,主要從事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運營及城市綜合開發等,為客戶提供投資融資、咨詢規劃、設計建造、管理運營一攬子解決方案和一體化服務,產品和服務遍及全球150多個國家。中國交建在香港、上海兩地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價值創造能力在全球同行中處于領先地位。2018年,中國交建居《財富》500強第91位,ENR全球第3名,在國務院國資委經營業績考核"13連A"。
中國路橋是中國交建"一體兩翼"的海外發展與管理平臺,是中國最早進入國際工程承包市場的四家大型國有企業之一,主要從事道路、橋梁、港口、鐵路、機場、房地產、工業園等領域工程承包及投資、開發、運營業務,在亞洲、非洲、歐洲、美洲近6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分支機構,形成了高效快捷的全球市場開發網絡。
在國家"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中國路橋搶抓機遇,培育核心競爭力。公司始終秉承"筑路架橋,奉獻社會;以人為本,追求卓越"的企業宗旨,在世界各地打造精品工程的同時,尊重當地文化、堅持合規經營,履行社會責任,真誠奉獻駐在地國計民生。
中國路橋于1984年進入肯尼亞市場從事公路、橋梁、港口、鐵路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35年來,中國路橋在肯尼亞承建道路項目23個,總里程超過1200公里,港口項目2個,鐵路項目2個。所建的內羅畢環城路、蒙巴薩19號泊位、蒙內鐵路等工程在肯政府和人民中間贏得了廣泛的贊譽。這些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極大地改善了肯尼亞的基礎設施狀況,同時進一步增進了中肯友誼,促進了兩國經貿關系發展。
在致力于實現基礎設施"硬聯通"的同時,中國路橋也重視中肯人民民心的"軟聯通",開展了一系列關注當地社會民生、注重生態、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公益活動,竭力為肯尼亞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僅蒙內鐵路建設過程,中國路橋就組織當地社會公益活動超過130余次,包括為當地居民打井、捐助學校、交通救援、修建道路、參與環保等,超過10,000名肯尼亞人從中獲益。中國路橋堅持"授人以漁,終生之用"原則,滿足當地就業、加快技術轉移,切實履行企業應盡的責任。目前,中國路橋在肯尼亞共有當地職工共有約10,000人,占員工總數約90%。僅蒙內鐵路為肯尼亞人民提供了累計超過46000個工作崗位,當地雇員占總員工比例約90%;為肯方雇員進行技能培訓超過17,000人,共培養施工技術人員超過4,000人,運營期間,累計培訓運輸、機務、工務、電務、車輛五大系統各專業崗位超過2000人。為落實中非合作論壇約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計劃"中的人文合作計劃,中國路橋分三批全額資助了100名肯尼亞優秀高中畢業前往中國鐵路領域頂級學府北京交通大學,進行為期4~5年的鐵路相關專業本科教育,為以后肯尼亞乃至東非鐵路網的運營輸送高端人才。
于2014年12月開工的蒙內鐵路(蒙巴薩-內羅畢標準軌距鐵路線)由中國路橋承建,連接東非最大港口城市蒙巴薩和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全長472公里,是連接肯尼亞、坦桑尼亞、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和南蘇丹等東非六國的"東非鐵路網"開端工程。作為肯尼亞建國以來最大的基礎設施項目,蒙內鐵路項目投資金額達38.04億美元,由中國提供融資支持。項目全面引進中國的標準、技術、裝備和管理經驗,發揮中國企業的產能優勢,在原材料采購、技術轉移、創造就業等方面為肯尼亞當地帶來實惠。蒙內鐵路提前2年半竣工,于2017年5月正式通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國務委員王勇在肯尼亞蒙巴薩出席蒙巴薩至內羅畢標準軌鐵路通車儀式,以習近平主席名義對鐵路建成通車表示熱烈祝賀。王勇在致辭中說,蒙內鐵路是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十大合作計劃"的重要早期收獲,是中非"三網一化"和產能合作的標志性工程。蒙內鐵路建成通車對促進肯尼亞和地區國家發展、加快非洲工業化進程、推動"一帶一路"走進非洲腹地具有重要意義。中方愿同肯方一道,將蒙內鐵路打造成為肯尼亞繁榮發展之路和中非合作轉型升級新樣板。
"民心相通"回饋社會 基木卡社區水資源分享
2018年10月13日上午,中國交建肯尼亞鐵路項目聯合卡賈多郡政府在蒙內鐵路延長線--內馬鐵路鐵路恩貢山隧道口舉辦了基木卡社區水利援助項目啟動儀式。
中國交建肯尼亞鐵路項目的施工人員在長約4.5公里的恩貢山隧道作業時,發現石頭縫里不斷滲水,出水量最大時一小時可達1300立方米。經工作人員檢測,隧道作業時涌出的水可以飲用,而這正是處于半干旱地帶的卡賈多郡居民所迫切需要的資源,當時,卡賈多郡只有約35%的家庭能夠有條件獲得清潔水。
該公益項目由中國交建肯尼亞鐵路項目部實施,計劃為基木卡社區建設兩個貯水量可達800立方米的蓄水池和一個沉淀池,將來自恩貢山隧道中的水源引入蓄水池當中。預計這項工程將可使當地5000名居民獲益。卡賈多郡郡長約瑟夫·奧勒·倫庫見證挖掘機開挖的場景時表示,這一設施對緩解卡賈多郡居民的用水困難非常重要。
馬賽義診
中國交建承建的肯尼亞內馬鐵路一期所穿越的五個郡沿線,聚居著大量馬賽人。馬賽人是東非地區最大也是最為著名的原始游牧部落。許多馬賽人認為建造鐵路占據了他們牛羊繁衍的草場、阻斷了牲口遷徙的道路。如何讓馬賽人理解、接受和支持標軌鐵路,成為了一個挑戰。來自中國交建的建設者們相信,讓馬賽人接觸現代醫學也許會改變他們的傳統看法。
2018年11月10日,由中國交建內馬鐵路項目部與肯尼亞當地公益機構共同策劃組織的"Suswa免費醫療營地下鄉活動"在內馬鐵路第五項目經理部附近的Oloitip小學舉行。當地馬賽族社區約1000人接受了醫療營地內羅畢醫院和肯雅塔醫院專業醫務人員提供的基礎體檢、專科診療和免費藥品贈送等現代醫療服務。
中國交建還為當地鐵路沿線馬賽社區新建24處房屋、開挖36處大型水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為馬賽族社會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從而搭建起"民心相通"的橋梁。
文化融合構建共同價值觀 海外企業文化建設的突破口
蒙內鐵路作為肯尼亞百年來最大的基建工程,又是第一條完全采用中國國鐵標準修建的境外鐵路,其有著廣泛的國際關注度與重大的政治意義。對當地元素的大規模應用,也是蒙內鐵路的顯著特點之一。據悉,在建設高峰時段,僅第二項目經理部管段便聘用了5000名以上的本地員工。但在工程初期,當地雇員管理卻一直困擾著施工方。項目部肯方人力主管左琳把這歸結為兩國文化、語言、思維上的巨大差異。項目部迅速認識到要解決"文化沖突",在當地進行企業文化建設刻不容緩,而最好的突破口恰恰是在看似困難重重的肯方雇員管理上。結合肯尼亞當地特色,
融入自身企業文化,通過文化融合獲得肯方雇員的"文化認同",繼而帶動周邊社會的認可,這是推動工程進展的捷徑。項目部負責人說"我們把在肯尼亞的企業文化建設比作突圍,即是從復雜的外部環境中突圍,也是從自身的慣性思維中突圍。"
實施企業文化外部建設
肯尼亞享譽世界的不僅有馬拉松,還有熱情洋溢的草裙舞與節奏感強烈的非洲鼓。熱情友好,喜好濃烈色彩是肯尼亞人的特點之一。在項目部管段內隨處可見的大幅彩色展板正是依照這些喜好設立的。上百幅展板囊括企業業績廣告、蒙內鐵路標志性工程、中肯員工協作施工等,它們均帶有鮮明的企業標識,配合"交融天下,建者無疆""固基修道,履方致遠"等企業文化理念的中英文表述,讓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項目部還在工裝、通勤車輛涂裝等方面統一配發、規范,時刻營造企業文化宣貫效應。項目部負責人說道:"對當地雇員企業文化培養不能一蹴而就,
在日常工作中,先用企業文化外部建設突出自身特點,潛移默化影響他們,是成功的第一步。"而貝托也坦言,他正是被這些遍布周邊的大幅宣傳畫所吸引前來應聘的。"工程照片宏偉,理念發人深省,這一定是中國大企業,待遇絕不會差。"企業文化逐漸被肯方雇員所接受,企業文化的外部建設初見成效,但要做到真正的"文化認同",他們還需從"文化育人"上入手。
構建共同價值觀
因歷史原因,肯尼亞受西方文化影響強烈,價值觀的差異。要引導肯方雇員適應中方管理標準,就需用企業文化構建一條通往"共同價值觀"的橋梁。"我們采用跨文化培訓。不僅在業務考核、技能培訓中加入企業文化相關內容,還在日常工作中實行"三教三練",左琳說起這個時掩飾不住臉上的成就感:"教語言,練常規術語;教技能,練常規操作;教責任,練常規要求"。除此之外,項目部還在全線率先成立蒙內人才培訓基地,先后組織路基填筑、鉆孔樁施工、混凝土澆筑、職業安全等各項培訓86次,接受教育千余人次。貝托也對項目部的"文化育人"感慨頗深:"中國越來越富強是有原因的,正是中國師傅的言傳身教,使我知道,唯有勤勞才能改變我的生活。"除引導肯方雇員接受中方管理標準外,項目部還在遵守當地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多項管理制度,以績效考核、評優選先等多種措施激勵,最終使得企業文化深入人心,規范了肯方雇員行為準則,培養了一大批歸屬感強、有紀律、有理想、有技能的當地施工人員。在東非草原上空高高飄揚的藍色旗幟下,是數千名奮戰在蒙內鐵路建設一線的中肯鐵路建設者。他們身著統一的藍色工裝,胸前的藍色標識醒目異常,遠處巨大的中英文展板在太陽下褶褶生輝。這抹藍色與蒼翠的草原構建了一幅和諧共建的畫卷,它也向我們講述了一段有關于文化交融,互利共贏的生動故事。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