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初心決定使命,使命成就初心。回望銅陵有色金屬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簡稱銅陵有色)的發展歷程,誕生于共和國成立之初,受命于工業百廢待興之時,壯大于改革開放浪潮之中,一串串艱苦奮斗的足跡,一個個自我革命的壯舉,演繹出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高質量發展恢宏旋律。
一、堅持傳承自我革命精神,堅定產業報國初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全黨必須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把黨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有強烈的自我革命精神。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銅陵有色成立70周年。作為新中國銅工業搖籃的銅陵有色,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五”時期,銅料、粗銅產量首次突破雙萬噸,約占當時全國產量的47.4%。同時,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大量的物資和裝備,輸送了大批人才和技術,被譽為“新中國銅工業的長子”,在這個令人自豪的稱謂背后,不但有動人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更有綿延至今的自我革命精神。1949年10月1日,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銅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十分匱乏。為盡快扭轉這種局面,1949年12月29日,第一次全國有色金屬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將銅官山銅礦列為全國重點開發的銅礦。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中央財經委員會投資9500噸大米,進行銅官山銅礦工程建設。為支持國家經濟建設,1950年6月,一大批優秀兒女,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聚到銅官山下,開始了艱苦的創業起步。荒坡野嶺上,他們從荊棘中辟出路,住著蚊蠅亂舞的草棚,飲著山澗溪水、啃著干糧,用鐵錘、鋼釬開山鑿巖、掘進挖巷,再用籮筐擔石裝礦挑來抬往,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從事著礦山重建工作。正是在這種艱苦的歲月里,艱苦奮斗精神凝聚起高昂的革命斗志。1952年6月,新中國自行設計建設的第一座大型銅礦——銅官山銅礦正式出礦。同年11月,銅官山冶煉廠主體工程完工。到1952年底,與礦山生產相配套的機修、發電、運輸等輔助工廠相繼建成,恢復建設的任務勝利完成。在短短的兩年半時間里,建設者們以驚人的速度在一片廢墟上,建立起新中國最早的銅工業基地。1953年5月1日,新中國的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在銅官山冶煉廠誕生。從此,新中國銅工業史翻開撼人心魄的一頁。
在改革和發展振興的歷史進程中,銅陵有色人始終傳承自我革命的勇氣、保持堅守理想的骨氣、敢為人先的志氣、革故鼎新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面對體制轉軌、經濟轉型、國企改革、民生保障等重重困難,不等不靠、不畏艱難、負重前行,肩負著巨大的改革、發展和穩定壓力,展現了舍我其誰、攻堅克難的英勇氣概。精神力量薪火相傳,英雄模范輩出。銅陵有色在各個時期都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模范人物,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葉尚初、楊樹山等正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成為銅陵有色的光榮和自豪。
70年來,從創業到創新創造,銅陵有色人始終堅定產業報國初心,勇擔領跑民族銅工業發展使命,孕育和形成了獨特的精神基因、精神氣質,竹編籮筐裝礦石的“籮筐”精神、以血換銅也心甘的奉獻精神、開發礦業的“硬骨頭”精神、愛國愛廠的敬業精神、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形成了勇于自我革命、不懈奮斗的精神譜系。
二、堅持傳承自我革命精神,踐行新發展理念
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堅持傳承自我革命精神,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是銅陵有色實現“一強五優”的關鍵。
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當前,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新技術、新產業蓬勃發展,國內外企業紛紛謀劃布局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發展先機。作為傳統的工業企業,銅陵有色一直瞄準市場最前沿、技術最前端,圍繞銅基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等重點領域,通過引進創新團隊、合資合作等方式,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與探索,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安徽銅冠銅箔公司入圍2018年國務院國資委“國企改革雙百行動”企業名單,成為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的國企改革尖兵。
增強發展整體性協調性。十八大以來,銅陵有色從追求規模、數量,到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發展方式明顯轉變。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加強內部整合重組,理順上下游產業鏈關系,集中優勢資源發展核心主業,推動企業做強做優做大。聚焦完善有色金屬產業鏈,積極推進產業、業務、資源等關聯性較強單位的專業化整合,發揮集團化管控、集約化管理的優勢,使有限資源向產業鏈中高端集中。金冠銅業公司與奧爐工程項目、金隆銅業公司與稀貴金屬分公司整合重組,實現強強聯合,規模優勢凸顯,管理效率提升,工藝技術潛力被充分挖掘。
全面推動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打造“生態礦山、綠色冶煉”的征途中,銅陵有色的生產經營活動,始終讓步于生態環境。2017年,具有45年歷史的金昌冶煉廠生產系統全面關停,彰顯著銅陵有色踐行綠色發展的勇氣和決心。金冠銅業公司采用當今世界先進的閃速熔煉、閃速吹煉工藝技術,硫總捕集率達99.97%,水循環利用率達97%以上,資源可完全實現內部循環利用,成為世界銅冶煉的樣板工廠。“高效利用資源,貢獻社會進步”是銅陵有色始終踐行的企業使命,在企業發展的征途中,公司成功探索出一條與生態文明共生共贏的綠色發展之路。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銅陵有色堅持國際化發展方向,國際化經營格局初步形成,國際化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做到“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深根細作海外市場,完善海外營銷網絡,不斷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厄瓜多爾米拉多銅礦是一座由中國投資、中國設計、中國施工、中國制造、中國運營的銅礦,并同時開創出安徽省海外最大的單個投資項目和厄瓜多爾第一座大型固體礦山開發項目的新紀元。項目計劃于2019年下半年投入試生產。達產后,將使銅陵有色在面向全球資源配置中,得到新一輪高質量發展。
人企共同發展。銅陵有色始終堅持發展依靠職工、發展為了職工、發展成果由職工共享,健康體檢、技能培訓、掛職鍛煉、評先評優始終與企業發展同頻共振。深入實施“溫暖工程”,結對幫扶困難職工,幫助職工解決后顧之憂,每年堅持投入數百萬元,開展大病救助、捐資助學和慰問活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充分激發職工的勞動熱情和工作激情,一批重點實驗室、勞模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應運而生。實施人才強企戰略,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建立員工職業生涯五大發展通道,為各類人才的的成長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一個個工匠典型,在各自崗位上發揮著榜樣的作用。
三、堅持傳承自我革命精神,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勇于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一直以來,銅陵有色黨委堅持“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充分發揮國有企業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持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突出政治建設,提高引領發展能力。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是我們干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障。公司黨委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廣大黨員干部全面系統學、深入思考學、聯系實際學,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提高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能力。持續深化“三查三問”,不斷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和“嚴強轉”專項行動,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牢牢把握“十二字”總要求,結合實際,探索方法、創新形式,把四項重點措施貫通起來,有機融合、統籌推進。
落實主體責任,發揮黨的領導作用。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抓牢抓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公司黨委成立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對黨建工作進行統籌謀劃,制定《集團公司黨委工作規則》等“1+8”系列配套制度。完成集團公司和40家二級法人單位章程修訂,將黨建工作納入企業章程,促進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有機統一。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壓緊壓實“兩個責任”,持續深化黨委巡察工作,抓好巡察結果運用,發揮震懾作用。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精神、省委30條和集團公司23條,鞏固擴大作風建設成果。不斷強化效能監察,抓好對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全過程管控,加大效能問責力度。
夯實黨組織建設,提升基層組織力。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公司黨委堅持抓基層打基礎,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持續抓好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提高基層黨組織建設質量,實現黨建工作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認真落實《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強化基層黨支部的政治功能,完善基層黨支部工作機制,開展豐富多樣、富有特色的組織生活,打造更多黨建品牌,使黨支部成為推進改革發展的橋頭堡、先鋒隊。堅持國企領導人員“二十字”標準,強化干部教育、選任和管理,加快年輕干部培養,著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
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新時代,新長征。銅陵有色人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以更加豪邁的情懷,更加矯健的步履,加快建設“一強五優”國際化企業集團,創造更加優異成績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集團公司70周年獻禮,奮力實現銅冠有色的夢想。
轉自:中國有色金屬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