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煙臺的實驗室里,一卷看似普通的白色纖維正經歷著奇妙蛻變--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它將成為高鐵剎車片的增強骨架,甚至航天器的熱防護層。這種名為芳綸的神奇材料,正是泰和新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泰和新材)用數十年的奮斗解開的“創新密碼”。
公司芳綸產銷量居全球前列;主持制定100余項國家規范;獲得中國發明專利獎優秀獎3次--一組組數字的背后,是泰和新材對專利轉化的深刻理解:唯有讓專利“落地生根”,才能織就新質生產力的錦繡藍圖,助力推動我國高性能纖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從“跟跑”到“領跑”
芳綸是芳香族聚酰胺纖維的簡稱,具有高強度、耐高溫、阻燃、耐腐蝕等特性,被稱為世界三大高性能纖維之一。芳綸聽起來和日常生活有一定距離,但它們早已通過技術發展融入了人們的生活--用芳綸制成的“紙”,撕不爛、泡不壞、燒不著,大大提升了產品的安全性;芳綸紙制成的蜂窩結構材料,被應用到C919大飛機、復興號高鐵等現代交通、航空航天、安全防護等領域。
在我國高鐵項目啟動初期,一個“卡脖子”難題擺在面前:高時速的列車剎車片需要一種特殊芳綸增強材料,而關鍵技術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泰和新材的工程師帶領團隊當即決定,必須突破依賴,自主研發。
這場攻堅持續了整整五年。研發團隊從分子結構設計入手,創新提出“原位聚合+液晶紡絲”工藝,在數千次試驗中突破纖維強度與耐溫性的平衡難題。隨著公司自主研發的高模量對位芳綸制備技術相關發明專利申請獲得了授權,終于實現自主突破。如今,這項技術衍生出專利群,支撐泰和新材芳綸剎車片占據國內高鐵市場較高份額,成本大幅降低。
專利轉化的故事在泰和新材不斷上演。泰和新材自主研發的“間位芳綸紙”憑借5件核心專利,成為某直升機隔音隔熱層唯一供應商;在5G基站建設潮中,芳綸增強光纜以超行業標準20%的拉伸強度,中標國家“東數西算”工程;2023年,芳綸涂覆隔膜的中試生產線以及纖維狀鋰電池等中試項目相繼順利投產。
“以前是我們追著技術跑,現在是專利推著產業跑。”泰和新材相關負責人介紹,近三年,公司在耐高溫芳綸、智能響應纖維等前沿領域專利年增長率達35%,從“技術追趕者”蛻變為“行業標桿制定者”。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
在泰和新材,專利轉化從來不是科研人員的“獨奏”,而是一場全員參與的“交響樂”。
泰和新材推動建立“質量-專利-市場”三角循環機制,每項新技術研發必須同步規劃專利布局;中試階段需通過“專利侵權風險評估”。在這一制度下的經典案例,當屬芳綸紙國產化的故事。
當研發團隊攻克技術壁壘研發出新型造紙工藝時,公司法務部門立即布局了20余件專利,并推動將4項關鍵技術寫入國家行業標準。如今,泰和新材芳綸紙不僅實現國產替代,更成為國內航空航天領域的重要材料之一。
走進泰和新材創新創業中心,一幕幕創新景象蓬勃展開。泰和新材黨委書記、董事長宋西全表示,公司在三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以創新引領美好生活為使命,堅持“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加強創新能力建設,以“高校做0到1,企業做1到100”的產學研聯合模式大力開展校企合作,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方面積極開拓,持續推動集團高質量發展。現今,公司與復旦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寧夏大學、江南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等合作成立9家校企聯合實驗室。
這種“內部裂變+外部協同”模式,讓泰和新材近三年孵化出多家科技型企業,帶動產業鏈新增專利189件。“我們不僅要造纖維,更要造生態。”相關負責人表示。
“匠心標準”守護質量防線
在泰和新材的質量檢測中心,一臺精密儀器正在執行“極限測試”--將芳綸纖維置于-196℃液氮中反復拉伸。這種近乎苛刻的檢測標準,源自泰和新材的質量信條:“每一束纖維,都是中國制造的名片。”
標準為尺,丈量行業高度。當公司的芳綸初入高端市場時,客戶曾質疑其性能穩定性。泰和新材也給出了回應:將自有專利技術嵌入團體標準;聯合中車集團制定《軌道交通用芳綸增強材料技術規范》;主導修訂《國家芳綸材料應用技術指南》。如今,泰和新材參與制定修訂的102項標準中,47項直接引用自有專利,實現了技術即標準,標準即話語權。
“一直以來,泰和新材十分重視知識產權。通過不斷研發,目前,公司已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氨綸、間位芳綸、對位芳綸等先進制造技術。”宋西全表示。截至目前,公司擁有有效專利387件,獲得山東省專利獎一等獎、中國紡織行業專利金獎、石油和化工行業專利獎,也是國內較早通過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認證企業之一。
2022年,某企業企圖仿制泰和新材“彩色芳綸”技術。法務團隊憑借完整的研發日志、專利優先權證明及市場混淆證據贏得訴訟。“這場勝利不僅保護了專利,更讓行業看到技術創新的價值。”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公司的智能化工廠,每條生產線都安裝了“專利大腦”,實時比對生產工藝與專利權利要求書,防止技術泄漏;通過區塊鏈存證關鍵數據,確保研發過程可追溯;運用AI算法預測專利生命周期,動態調整研發方向。這套系統使泰和新材產品不良率降至0.02%,遠優于行業平均水平。
從煙臺實驗室的一束纖維,到國內市場的“隱形冠軍”;從技術受制于人的跟隨者,到標準專利雙驅動的引領者,泰和新材的崛起之路,恰似芳綸纖維的鍛造過程--以創新為經,以質量為緯,擦亮中國制造的“金字招牌”。
宋西全表示,未來,公司將繼續堅持“知識產權護航持續發展”的知識產權方針,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通過不斷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達到改善產品市場競爭地位、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目的。
手握專利利劍,胸藏質量匠心,泰和新材的創新故事仍在繼續。(記者 葉云彤)
轉自:中國知識產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