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集團日前發布信息稱,今年以來,天津港集團裝備制造板塊開局勢頭強勁,一季度簽約合同額突破1.2億元,展示了“津港智造”在海工產品與港口設備制造領域的強大實力,為行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天津港高沙嶺港區,記者看到,天津港集團下屬的天津金岸重工公司工程技術人員正在對即將下線的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以下簡稱ART)進行性能測試。
“各項生產計劃推進順利,我們的出廠測試共有120項,標準都非常嚴格。”天津港集團工程技術部副經理范櫸華指著生產線上的一排ART說,“這批ART準備發往日照港和唐山港,交付前最重要的就是整車性能測試,這個環節我們要對車輛的轉向響應時間、制動距離、安全保護等一系列參數進行最后的驗證和調整。”
作為智慧港口建設的重要成果之一,天津港集團自主研發生產的ART一直在無人自動化碼頭上承擔著集裝箱水平運輸工作,它們不依靠司機駕駛,在碼頭與堆場之間,實現著集裝箱的“迎來送往”。
今年以來,ART的應用場景正在拓展,不斷向“非碼頭”場景延伸。天津港集團針對新疆、內蒙古等腹地邊境口岸,加大了客戶走訪和業務開發的力度,把天津港智慧港口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向更多場景進行推廣復制。他們積極對接物流園區、鋼鐵廠等潛在用戶的定制化需求,對ART產品進行技術升級與新功能研發,把更多的場景融合進ART的設計中。同時,通過整合產品制造、工藝流程、軟件開發、售后服務,實現了ART從單一產品銷售向全過程服務模式轉變。
為保證發運作業的安全高效,天津港集團依托金岸重工公司裝備制造基地的優勢,以“制造+服務”模式精準發力,創新分片制作加整體組裝的施工工藝,定制化設計制作裝運工具,形成了完整專業的海上光伏平臺組件海運發運工藝流程。隨著“核心技術自主化、產業鏈條集群化”的實現,天津港集團在海洋新能源裝備制造領域實現跨越式突破,天津港也成為我國北方地區新能源海洋裝備的最佳出海口。
今年一季度,天津港完成了100余套大型光伏鋼結構平臺的批量制造,這些光伏平臺將應用于山東東營墾利區海域的國華HG14海上光伏項目。該項目規劃裝機容量100萬千瓦,投入使用后每年可發電17.8億千瓦時。未來,隨著新質生產力培育與綠色低碳發展的雙輪驅動,天津港集團將持續豐富完善“津港智造”品牌服務范圍和服務能力,以技術創新為引擎,持續深化產業融合,不斷延伸海洋裝備制造產業鏈,為海洋裝備制造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書寫“天津范本”。(經濟日報記者 周琳)
轉自: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