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高層及地下建筑、超大綜合體建筑以及石油化工企業大量涌現,城市火災事故和搶險救援呈現多樣性和復雜性。
面對消防應急救援工作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如何利用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讓消防變得自動化、智能化、系統化、精細化,打通各系統間的信息孤島、提升感知預警能力和應急指揮智慧能力,通過更早發現、更快處理,將火災風險和影響降到最低,成為消防行業關注的焦點。
為了更好地助力消防應急救援行業推進“智慧消防”建設,9月17日在沈陽舉行的海能達“智領中國行”——“智慧消防”高峰論壇上,來自海能達、合作伙伴及行業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災害應急響應的技術應用,并分享了海能達消防救援融合通信解決方案,為構建堅實可靠的應急指揮無線通信網獻計獻策。
海能達集團副總裁喬木在論壇致辭中指出: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對專網通信領域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海能達將與所有合作伙伴一起,聚焦高質量發展,尋求新產品、新業務、新模式不斷取得突破。持續聚焦新技術研發,聚焦產品應用垂直行業,為用戶創造價值。圍繞專用通信領域,打造全面、具備高客戶價值和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系列和方案。
談及大應急行業的趨勢,海能達中國區總裁助理米榮奎在主題報告中指出:需構建快速、可靠、先進、融合的應急通信網。應急通信網方面,指揮信息網是主體和核心,衛星通信網是延伸和擴展,感知網絡是風險預防的關鍵,無線通信網是一線通信基本保障;消防應急通信專網方面,面向全災種是大應急新使命,規劃建設“370MHz一張基礎專網,多網融合一張無線網,寬窄融合一終端,應急通信融合一平臺,指揮調度一張圖”是實現全連接全感知彈性無線應急通信的關鍵任務;森林消防方面,需打造智慧物聯通信專網,包括語音通信網絡、位置信息網絡、環境感知網絡、人員感知網絡。
三維可視化態勢生成或將助力應急救援
在“面向突發災難應急響應的大區域可視化態勢生成”的主題演講中,東北大學機器人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紀鵬表示:與行軍打仗相似,在應急救援過程中,實時、準確的態勢感知將有力推動規劃、決策和行動效率。
“未來,可利用旋翼無人機搭載攝像機、激光雷達等傳感器,按設定航線或自主路線在指定區域飛行,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目標檢測、識別和建模)形成區域三維態勢,三維可視化態勢生成及動態更新,可為指揮員實時提供全局或局域態勢信息。”紀鵬說。
消防應急通信問題解決之道:公專融合+現場自組網+融合通信
談及消防應急通信的發展趨勢,海能達國內銷售部解決方案架構師梁家海指出,消防救援信息化技術發展趨勢主要是建立“全災種,大應急”的消防應急救援體系,實現架構體系信息化、救援指揮系統智能化、應急通信體系新型化,全面構建大數據驅動的新架構、新平臺、新應用,加快實現消防救援體系和救援能力現代化。
在梁家海看來,當前消防應急通信現階段的難點在于:一是過渡時期,受網絡制約;二是現場應急下跨部門/跨區域聯動互通難;三是通信盲區、公網癱瘓或擁堵、電力中斷、道路中斷等“三斷”條件下現場應急通信能力有限。
基于上述挑戰和行業痛點,梁家海認為:消防應急通信問題的解決思路應是“公專融合+現場自組網+融合通信”,為消防救援隊伍提供不同場景下統一的無線通信服務和調度指揮。
久經實戰考驗的消防救援融合通信方案,攜手客戶讓城市更安全
為此,海能達推出的消防救援融合通信解決方案,將協助消防隊伍在救援中快速建立可靠、可控、融合的應急通信系統,實現消防隊員、現場指揮員與應急指揮中心之間的音視頻順暢通信,能夠第一時間保障現場語音通信,建立現場指揮調度中心,實現與后方指揮總部互聯,支持多級聯動指揮,保障搶險救災工作的順利進行。
據梁家海介紹,例如,海能達的公專融合解決方案在消防通信網的實戰架構是三級組網,實現多網融合、前后拉通,消防公專融合全域作戰基礎網方案具備雙系統無縫切換、途中/現場/前突/救援等無縫通、雙模一鍵通、雙模一鍵切等特點;現場應急通信方案,采用空天地一體化應急無線通信框架,消防現場應急無線通信解決方案能夠實現公網4G鏈路、有線鏈路、衛星鏈路和寬窄帶自組網;融合通信方案能夠實現多系統、多網絡的互聯互通和應用多樣化。
依托在專網深耕二十余年的行業經驗,基于在新時期下對消防應急救援工作核心業務的理解,海能達消防救援融合通信解決方案將最先進、成熟的消防應急通信技術與消防通信需求完美匹配,包括融合了寬帶LTE技術、窄帶PDT技術、寬帶Mesh技術、窄帶自組網技術、融合通信指揮調度技術等。
憑借豐富靈活的產品組合、多樣類型的業務保障、專業可靠的網絡覆蓋、高效智能的指揮調度等特點和優勢,海能達消防救援融合通信解決方案已經為國內多個消防支隊提供了城市火災應急救援的有力保障,攜手客戶讓城市更安全。(安迪)
轉自:C114通信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