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剛剛閉幕,5月20日~23日,以“New Drivers,New Opportunity,New Future”為主題的正泰第七屆國際營銷大會(CIMF)在“一帶一路”重要沿線國家——泰國啟幕,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正泰客商與戰略合作伙伴應邀參會,共話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實現合作共贏。
本屆國際營銷大會是正泰集團持續加快海外市場拓展、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全球市場深度合作的重要平臺。會議期間,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表示:“我期待,正泰在推進‘全球化’的過程中,與海外合作伙伴一道,走互惠互利之路,在業務模式創新、要素集聚、資源整合、價值分享等方面積極作為,打造新形勢下合作共贏的新范式。”
新系列產品首度亮相
本次大會上,正泰推出了包括萬能式斷路器、塑殼斷路器、終端電器、電動機與控制保護電器四大類產品在內的新一代NEXT系列產品。“別小看這些產品,這可是我們現有低壓電器產品一次全面的品質提升和更新。”正泰電器市場部總經理林作為告訴記者,為了研發新一代NEXT系列產品,整個研發過程中,全集團400余名研究人員全心投入,申請了360多項專利技術,進行了7860項可靠性測試,累計投入資金達2180萬美元,并采用仿真技術、高速攝影機技術、3D打印技術等先進科技,實現了NEXT系列產品的技術創新和未來全面智能制造適應性,保證了該系列產品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據林作為介紹,正泰NEXT系列上市將針對廣大的分銷市場、行業市場,聚焦電力、通訊、建筑、住宅、機械配套等行業,為海內外客戶提供系列完整、便捷易用、高性價比、節能環保并高度安全可靠的新一代低壓電器產品。
業內人士評價,NEXT系列新品的背后,體現的正是中國企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發展的決心和努力。
加速“一帶一路”全球布局
本次國際營銷大會為何選擇在泰國舉辦?據正泰相關人員介紹,泰國以其優越的海洋地理位置,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沿線國家。
近年來,在“一帶一路”的東風下,正泰緊抓機遇、乘勢而上,將外在機遇轉化為企業與全球合作伙伴共同發展的新動能、新機遇。目前正泰已設立3大全球研發中心,5大國際營銷區域,14家國際子公司,22個國際物流中心,產品與服務涵蓋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會上,正泰電器副總裁張智寰分享了正泰海外業務下一步發展的新動力、新機遇、新未來。她表示,新驅動力主要來自基于客戶需求的三級PM團隊、分銷市場的厚積薄發、昆侖系列上市、國際項目投資合作、架構創新與積極開展市場并購等。新機遇主要來自與分銷網絡能有效結合的居民屋頂創新分布式用戶系統、多樣創新的組合解決方案以及正泰在投融資平臺、合作伙伴、產品創新、渠道共享等方面發揮的協同效應。新未來,將與全球客商一道,持續推進歐洲、西亞非、亞太、北美、拉美五大洲區創新全球化業務模式、推進區域工廠建設,并加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渠道鋪設力度。
此外,正泰新能源總裁陸川也介紹了新能源產業的國際業務布局,“近年來,正泰在歐美及‘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設立多家光伏工廠、研發和營銷機構,并持續輸出綠色、先進產能。目前,正泰在全球建成并運營200多座地面光伏電站和近2萬個居民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總裝機容量超3000兆瓦。”他表示,2017年,正泰新能源將進一步發揮全產業鏈優勢,與海外客商共同開拓新能源市場。
本土化包容發展實現全球共贏
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發展契機,越來越多“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不僅成功對接了全球市場,參與了全球生產要素配置,更通過自身的努力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相關上下游產業的發展,真正惠及當地民生。
在泰國重點發展區北柳府,正泰新能源年規劃產能600兆瓦的電池工廠已于2016年正式投產。這座投資3.3億元建設的新工廠,是該地區目前唯一一家政府支持性光伏企業。目前在管理上,泰國工廠堅持本土化經營,建立與國際標準接軌、適應當地的管理體系,逐步實現研發、生產、銷售、物流和服務的全面國際化,并大量招聘當地員工,提供就業崗位。目前,泰國工廠共350名員工,其中泰籍員工超過300人。未來,原材料、供應商開發、關鍵的技術性崗位等都將以泰國本土員工為主,真正實現高度本土化。
對正泰來說,“全球化”是一個“走出去”“走進去”,再“走上去”的循環戰略。在這方面,正泰通過海外并購或投資入股,掌握了部分新興產業的前沿技術,提升了智能制造水平,同時反哺到了自身的電力與新能源產業鏈。
目前,正泰在杭州建成了代表業內最高制造水平的智慧工廠,初步具備了德國工業4.0所要求的大部分智能要素,被工信部列為“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范項目”,也是G20杭州峰會官方指定的參觀點之一。
當前,正泰全球化發展的新一輪突破蓄勢待發。南存輝表示,在能源革命和“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背景下,正泰愿與全球合作伙伴一起搶抓新機遇,深入合作,搶抓市場,共同提升正泰品牌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同時,堅持“合作共贏,互利互信、共同成長”的發展理念,共謀未來。(李麗)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