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首屆“健康中國”年度標志城市推選結果在新華社發布,銀川、福州等5個省會和計劃單列市,南通、延安等6個地級市獲評“健康中國”年度標志城市。同時發布的年度健康城市綜合指數顯示,健康中國建設還處在任重道遠的“初級階段”。

2015年,“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印發;2017年,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推進健康中國戰略被納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點工作......“健康中國”已成為衡量一個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
由新華每日電訊和上海師范大學主辦的健康中國年度標志發布活動,以“助力健康中國、我們攜手同行”為主題,旨在將2017年以來健康中國建設整體圖景中的閃光點凸顯出來,總結其質的提升、點的突破的意義,形成發現、提倡、弘揚、推動的傳播效應,進一步凝聚健康中國的共識和力量,為健康中國全面推進創造更好的輿論環境和社會環境。
“健康中國”年度標志城市推選活動,以上海師范大學的建模數據統計為基礎,信息來源包括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生態環境部、發改委、民政部、老齡委、住建部、科技部、國家體育總局等部委的官方網站,2018年各城市政府工作報告和各城市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國家統計局2017年《統計年鑒》,以及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光明日報、健康報五大中央媒體的新聞報道。活動從健康服務、健康環境、健康保障、健康傳播四個維度,對城市“這一年”的健康城市建設進行了量化考評,并按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17年城市空氣質量后10名和有其它重大負面情況等“負面清單”一票否決,在此基礎上,選出31個候選城市(其中省會和計劃單列市15個、地級市16個)。9月26日至10月10日,開通新華網網民投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總投票數達172.13萬人次,顯示出很高的社會關注度和參與度。此后,經過來自衛健委、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中國社科院、中國工程院、北京大學等十多個部委、機構領導和專家的評審,并合并權重,最終銀川、福州、深圳、青島、成都等5個省會和單列市,南通、延安、鄂爾多斯、吉安、威海、蘇州等6個地級市獲評“健康中國”年度標志城市。
這些獲評城市或是在醫改方面重磅作為、“吃蟹”試水,或是在“大健康”領域如環保、健身等方面舉措多多、理念領先,或是在健身投入、相關保障等方面跳躍發展、投入明顯,體現了強烈的榜樣和示范意義,起到了“健康中國”建設目前所處深度、廣度、熱度的“標志”作用。
當天發布的2017年健康城市綜合指數顯示,26個省會健康城市平均值為63.66分,排名前五位的省會城市分別是福州、鄭州、長沙、昆明、石家莊。其中,福州高于平均值8.66分,連續兩年排名第一。5個計劃單列市健康城市平均值為71.05分,居首的深圳,高于平均值11.04分。98個地級市健康城市平均值為68.42分,排名前十位的是南通、保定、黃岡、九江、鄂爾多斯、普洱、贛州、吉安、榆林和金華。其中,南通高于平均值28.85分。
健康中國建設亮點紛呈,但仍任重道遠。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名譽會長、健康中國年度標志城市推選活動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殷大奎指出,健康中國建設是國家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全面決勝小康“動員令”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13億中國人“中國夢”的憧憬和實現。建設健康中國,涉及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科技創新、全民健身、國民教育等多個領域、部門和行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新華每日電訊主動擔當起中央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通過舉辦“健康中國”年度標志城市推選活動,增加相關部委的“咬合度”,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和參與,有助于進一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原衛生部長高強、來自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科技部、民政部、農業農村部、住建部、體育總局、老齡委等十多個部委相關領導出席了發布儀式。儀式上,健康中國“司長講堂”開講,科技部、自然資源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三位司長就本部門、本領域如何參與和促進“健康中國”建設進行了宣講。(陳惠英 張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