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富》雜志公布了未來50強榜單,其中有21家中國企業上榜。“每家企業都憑著穩定的執行和富有遠見的靈活戰略而登上榜單。”《財富》雜志如是解釋“未來50強”榜單的含義。
在這張與未來相關的榜單中,蘇寧排名第35位,比排在榜單末尾的競爭對手京東高出多個身位。《財富》在評語中這樣描述蘇寧:“對希望順利向電子商務轉型的傳統零售商來說,蘇寧是個典范。作為‘實體店’龍頭,這家家電零售企業正在探索‘無人店’等新零售模式,而且線上業務目前占其銷售額的40%以上。蘇寧已經開始通過旗下約4000家門店(編者注:今年雙11,這一數字已增至10000家)和600多萬平方米倉儲空間組成的網絡來協助完成在線訂單;這個網絡還成了快速增長的第三方物流服務的基石。2018年上半年,蘇寧整體銷售額同比上升32%。”
這家正處于傳統電商轉型風口的零售企業,憑借自己在線下的深厚積累和在線上的前瞻布局,在構建智慧零售生態系統的路上越行越遠。
讓創新成為一種“慣性”
蘇寧創立已有28年,作為一家老牌零售企業,至今仍保存著活力,靠的就是不斷在變革中找到自己的前進方向,它比任何人都更加重視自己的未來。
蘇寧的第一次轉型是在1999年。當時金融危機席卷整個亞洲,彼時的蘇寧還是一家空調專賣店。創始人張近東意識到,要想在風暴中逆流而上,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突破單品經營的局限、開啟連鎖化經營,蘇寧借此機會在自營物流、店面運營、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建立了堅實且領先的零售核心能力。
十年對于零售業來說已經足夠滄海桑田。2009年,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全面引發了新一輪技術革命,第二次轉型需求如期而來。當時突破千億級的蘇寧擁有上千家線下門店,已經是國內最大的商業連鎖企業,但時代浪潮洶涌而來,蘇寧最終選擇踏上線上線下融合的互聯網轉型之路。
當時,馬云意氣風發地放言要“干掉線下”,誰也沒能想到,十年之后竟是雙線融合的天下。對于那時的業界來說,線上與線下共同爭奪一塊蛋糕,是敵對關系,首次提出“線上線下同價”的蘇寧顯得十分異類。即便如此,蘇寧還是毅然踏上了O2O探索之路。
而這幾年的變革來得比預期更早一些。電商黃金十年已過,線上流量逐漸疲軟,傳統零售業也面臨著轉型壓力,風口兜兜轉轉又回到線下。此時蘇寧已經早早起跑,在傳統電商轉型的賽道上遙遙領先,新一輪變革里,它的突破已經成為一種慣性,顯得水到渠成。
智慧零售生態系統初具規模
去年3月,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在全國兩會上正式提出“智慧零售”的概念,并在年底啟動智慧零售大開發戰略,目標是在3年內將互聯網門店的數量增至2萬家,意圖更加深入地整合線上線下渠道,構建更全面、更廣闊的智慧零售場景。
今年可以說是豐收的一年。據蘇寧此前發布的半年財報顯示,截至6月30日,蘇寧易購各類自營及零售云加盟店面共5578家,較2017年年底凈增加1711家店面。根據蘇寧官方最新發布的消息,在即將到來的雙11,蘇寧將以“萬店”陣容出擊,可見智慧門店落地速度還在不斷加快。
這些店面構成了蘇寧“兩大、一小、多專”的多業態族群,其零售業態不僅包括蘇寧廣場、蘇寧易購廣場這類大型綜合購物中心,還包括了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的蘇寧小店,以及零售云、紅孩子、蘇鮮生等垂直細分品類,實現了面向全層級市場的場景化覆蓋。
其中,蘇寧小店和零售云兩種業態分別擔起了城市與縣鎮兩種不同市場的攻略任務,可謂“雙管齊下”。據悉,蘇寧小店是蘇寧全品類、全渠道、全服務理念落地的重要載體,致力于解決百姓生活“最后一公里”難題,融入消費者的社區生活。在重視用戶體驗的理念下,小店迎合了近年來崛起的新興中產階級的消費需求。而蘇寧易購零售云加盟店則瞄準農村市場,以多維賦能加盟商的“改造”形式進行渠道下沉,作為“新物種”迅速在低線市場攻城略地。
實際上,蘇寧近年持續加強供應鏈管理、提升供應鏈效率上的投入,并進一步提出打造“場景互聯”、進行場景垂直化運營的戰略,觸及了提升消費者體驗的變革本質,正在引領著各層級市場的品質消費升級,拉動消費模式轉變。
得益于智慧零售的一系列大動作,蘇寧在上半年國內弱復蘇的消費環境中異軍突起,實現了遠超行業的增長速度。半年財報顯示,蘇寧上半年營業收入增長32.16%;GMV規模增長44.55%,其中線上平臺GMV增速高達76.51%;而歸母凈利潤更是暴漲19倍。
如今的蘇寧,從南京街頭那間200平米的空調專賣店,擴張為一個以零售為核心,物流、科技、金融、地產、文創、體育、投資各產業協同發展的智慧零售生態圈。張近東表示,在蘇寧的生態系統中,零售始終是1,其他產業都是1后面的0,蘇寧的所有產業發展,都以零售為核心。
創立28年來,蘇寧始終緊跟時代進步的節奏不斷創新,也因此被視為零售行業積極轉型的典范。《財富》未來50強榜單的定位是“長期前景最被看好的企業”,不難發現,蘇寧正在建立自己完整的智慧零售生態系統,打造一艘穩健的零售“航母”,這將為蘇寧的未來注入無限可能。
轉自:北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