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中國金融科技應用與發展研究報告2018》在北京發布,據了解,《中國金融科技應用與發展研究報告2018》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金融科技發展與研究工作組、新華社瞭望智庫金融研究中心聯合撰寫。
區塊鏈金融應用前景良好
《報告》共七章,對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四項關鍵驅動技術的自身發展及其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進行深入闡述,并形成一系列認識和判斷,包括:
人工智能技術在風險控制、投資顧問和客戶服務等金融業務場景已得到較多應用,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的應用發展相對較為成熟。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可能產生技術安全風險、責任主體難以認定、放大市場順周期性等風險,面臨數據共享交流整合不夠、技術成熟度不足、人才儲備有待加強等挑戰。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尚處于初步階段,離大規模商用還有一定距離,但在供應鏈金融、跨境支付、資產證券化等部分業務場景已開始從概念驗證逐步邁向生產實踐。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潛力可期,但仍存在安全穩定性問題、隱私泄露風險、合規風險等風險,面臨底層技術有待發展成熟、處理速度尚難以完全滿足金融業務需求、缺乏統一的金融領域應用標準等挑戰。
云計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正穩步推進,我國傳統金融機構積極應用私有云、行業云,金融科技公司主要使用公有云支持業務發展,典型應用場景包括IT運營管理、底層平臺開放、交易量峰值分配、網絡安全管理等。同時,云計算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也可能產生過度技術依賴風險、服務中斷風險、服務濫用風險等風險,面臨穩定性和可靠性有待進一步驗證、IT系統升級改造及云服務選型困難等挑戰。
大數據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廣泛,主要包括反欺詐、風險管理、投研投顧、評分定價、金融監管等,大數據處理和分析技術的應用發展較快。同時,大數據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也可能產生數據壟斷風險、數據安全風險等風險,面臨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有待進一步加強、數據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健全、數據孤島現象有待進一步緩解、沉淀數據仍需開發等挑戰。
最后,《報告》根據國際監管政策的盤點與梳理,提出了對金融科技監管的六大啟示:倡導正確理念,服務實體經濟;加強風險防范,完善多元治理;堅持技術中立,強化功能監管;關注技術發展,善用監管科技;優化管理機制,促進合規創新;做好行業自律,推進標準建設。
金融科技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會議上,《報告》獲得了在場專家的高度肯定。專家們緊緊圍繞報告內容以及“中國金融科技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這一主題進行了4個多小時的討論,尤其對如何平衡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給出了更為深入的思考。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表示金融與科技的融合是大勢所趨,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擴大服務覆蓋面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不斷推動金融機構經營模式重構并加速構建市場競爭新格局。她提出,下一步,金融科技的發展要關注數據安全、責任界定、監管挑戰等幾大問題。要趨利避害以充分發揮金融科技的價值,就要做好倡導正確理念、加強頂層設計、平衡創新監管、加強手段建設這四方面工作。
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張韶華對《報告》給出了高度評價,并認為金融科技的發展勢不可擋,監管手段應該及時跟上,同時要對偽創新、偽科技進行辨識和嚴厲打擊,及時向市場提示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亞太未來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杜艷認為,金融科技應實行嚴格的準入管理,確定業務邊界并持牌監管,以金融行業的標準來實行統一監管。另外,在準入管理清晰的情況下可考慮牌照開放,鼓勵真正符合條件的機構進入市場。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王立鵬也提出了類似觀點。他認為,金融領域有好的創新,就必須有嚴格且高質量的監管。金融有很強的外部性,涉及到民眾的資金安全和社會的金融穩定。只有嚴監管,遏止監管套利等“偽創新”,才能給真正的科技創新帶來發展空間和機遇。
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會議上,金融科技從業者如何把握當前機遇,助推金融業變革,也是一個廣受關注的話題。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金融科技的發展給普惠金融開辟了一條新路,即數字普惠金融。數字普惠金融提升了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可能性與可控性。
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認為,金融科技不僅推動了技術對金融業帶來的改變,更重要的是通過金融和資本的制度安排來帶動技術本身的進步,最終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于新經濟,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這是金融科技業態最重要的作用之一。而當前的一系列創新似乎還主要用在金融領域,但很快就會擴展出去,形成各領域、各行業的“科技+”現象,最終形成我國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
中國銀行業協會研究部主任李健提到,商業銀行是金融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當前還主要將科技手段應用于升級風控、精準獲客和預測市場等方面。下一步,商業銀行應“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落實監管部門有關要求,提升服務中小企業質效,將從資產端”更多地運用科技來服務中小型企業,這是大勢所趨。未來一段時間后,運用科技手段去服務企業,將既是實體經濟的需求,也是一片藍海。
對此,金谷財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金融科技已成為中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助推力,互聯網金融行業從業者要擦亮雙眼,分辨出真科技和假科技,讓真正的金融科技以更加便捷的方式,推動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11月14日《中國金融科技應用與發展研究報告2018》在北京發布,據了解,《中國金融科技應用與發展研究報告2018》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金融科技發展與研究工作組、新華社瞭望智庫金融研究中心聯合撰寫。
區塊鏈金融應用前景良好
《報告》共七章,對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四項關鍵驅動技術的自身發展及其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進行深入闡述,并形成一系列認識和判斷,包括:
人工智能技術在風險控制、投資顧問和客戶服務等金融業務場景已得到較多應用,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的應用發展相對較為成熟。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可能產生技術安全風險、責任主體難以認定、放大市場順周期性等風險,面臨數據共享交流整合不夠、技術成熟度不足、人才儲備有待加強等挑戰。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尚處于初步階段,離大規模商用還有一定距離,但在供應鏈金融、跨境支付、資產證券化等部分業務場景已開始從概念驗證逐步邁向生產實踐。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潛力可期,但仍存在安全穩定性問題、隱私泄露風險、合規風險等風險,面臨底層技術有待發展成熟、處理速度尚難以完全滿足金融業務需求、缺乏統一的金融領域應用標準等挑戰。
云計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正穩步推進,我國傳統金融機構積極應用私有云、行業云,金融科技公司主要使用公有云支持業務發展,典型應用場景包括IT運營管理、底層平臺開放、交易量峰值分配、網絡安全管理等。同時,云計算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也可能產生過度技術依賴風險、服務中斷風險、服務濫用風險等風險,面臨穩定性和可靠性有待進一步驗證、IT系統升級改造及云服務選型困難等挑戰。
大數據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廣泛,主要包括反欺詐、風險管理、投研投顧、評分定價、金融監管等,大數據處理和分析技術的應用發展較快。同時,大數據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也可能產生數據壟斷風險、數據安全風險等風險,面臨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有待進一步加強、數據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健全、數據孤島現象有待進一步緩解、沉淀數據仍需開發等挑戰。
最后,《報告》根據國際監管政策的盤點與梳理,提出了對金融科技監管的六大啟示:倡導正確理念,服務實體經濟;加強風險防范,完善多元治理;堅持技術中立,強化功能監管;關注技術發展,善用監管科技;優化管理機制,促進合規創新;做好行業自律,推進標準建設。
金融科技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會議上,《報告》獲得了在場專家的高度肯定。專家們緊緊圍繞報告內容以及“中國金融科技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這一主題進行了4個多小時的討論,尤其對如何平衡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給出了更為深入的思考。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表示金融與科技的融合是大勢所趨,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擴大服務覆蓋面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不斷推動金融機構經營模式重構并加速構建市場競爭新格局。她提出,下一步,金融科技的發展要關注數據安全、責任界定、監管挑戰等幾大問題。要趨利避害以充分發揮金融科技的價值,就要做好倡導正確理念、加強頂層設計、平衡創新監管、加強手段建設這四方面工作。
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張韶華對《報告》給出了高度評價,并認為金融科技的發展勢不可擋,監管手段應該及時跟上,同時要對偽創新、偽科技進行辨識和嚴厲打擊,及時向市場提示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亞太未來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杜艷認為,金融科技應實行嚴格的準入管理,確定業務邊界并持牌監管,以金融行業的標準來實行統一監管。另外,在準入管理清晰的情況下可考慮牌照開放,鼓勵真正符合條件的機構進入市場。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王立鵬也提出了類似觀點。他認為,金融領域有好的創新,就必須有嚴格且高質量的監管。金融有很強的外部性,涉及到民眾的資金安全和社會的金融穩定。只有嚴監管,遏止監管套利等“偽創新”,才能給真正的科技創新帶來發展空間和機遇。
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會議上,金融科技從業者如何把握當前機遇,助推金融業變革,也是一個廣受關注的話題。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金融科技的發展給普惠金融開辟了一條新路,即數字普惠金融。數字普惠金融提升了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可能性與可控性。
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認為,金融科技不僅推動了技術對金融業帶來的改變,更重要的是通過金融和資本的制度安排來帶動技術本身的進步,最終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于新經濟,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這是金融科技業態最重要的作用之一。而當前的一系列創新似乎還主要用在金融領域,但很快就會擴展出去,形成各領域、各行業的“科技+”現象,最終形成我國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
中國銀行業協會研究部主任李健提到,商業銀行是金融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當前還主要將科技手段應用于升級風控、精準獲客和預測市場等方面。下一步,商業銀行應“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落實監管部門有關要求,提升服務中小企業質效,將從資產端”更多地運用科技來服務中小型企業,這是大勢所趨。未來一段時間后,運用科技手段去服務企業,將既是實體經濟的需求,也是一片藍海。
對此,金谷財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金融科技已成為中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助推力,互聯網金融行業從業者要擦亮雙眼,分辨出真科技和假科技,讓真正的金融科技以更加便捷的方式,推動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轉自:東北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