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相同的一節課,不同的老師就會有不同的授課策略和重點,共生課堂恰好可以發揮每個老師的優勢,共建共享優質資源,讓更多的學生受益于信息技術應用的成果。
11月22日,由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名校聯盟、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與杭州第二中學聯合主辦、科大訊飛協辦的“共生?共享?共研全國數學學科智慧教育觀摩研討會”在兩所學校同期舉行,活動旨在通過共生課堂與教研的方式,探討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對傳統課堂的創新改革,助力實現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惠及更多的師生。
探究式學習、以學定教,“智慧”課堂讓數學課更生動、更精準
“數與形就像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二者互為表里”,東北師大附中的周仁哲老師的“正切函數的性質與圖像”課堂上,通過共享屏幕上的回顧問題,他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探究由數到形的研究路徑。借助科大訊飛的智慧課堂,學生們在平板上做出正切線,據此展開對函數性質的研究。隨后,周老師布置練習題,不僅考察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即時生成的答題報告更有助于聚焦教學重點,實現有針對性的精準教學。
在單銘鼎老師主講的“拋物線焦點弦性質的幾何探究”課上,借助科大訊飛智慧教育產品,通過課前測試,大數據精確分析學生學情,聚焦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實現以學定教;課中隨機發起課堂互動,學生們分組討論分享焦點弦性質,單老師共享屏幕到學生平板,豐富的呈現形式使數學知識點更為直觀具象,靈活高效的教學方式則使學生從單純的聽講者轉變為課堂的參與者、主導者。
而在《雙勾函數及其應用》的專題復習課上,杭州二中的楊帆老師將智慧課堂與自己的課堂教學融為一體,打造了一個高效精準的數學課堂。楊帆老師通過一道問題來導入到本節課的雙勾函數學習,引導學生用學過的函數知識總結雙勾函數的圖像性質。復習完知識點后,楊帆老師向學生推送了相應的習題,并通過智慧課堂平臺,有效及時了解班級學生的做題進度以及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
共建共研,南北名校創新共生課堂獲名家贊譽
在人工智能、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基礎上,課堂上融合直播、互動、資源等多種功能,突破空間限制,可實現異地實時同上一節課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最后一節觀摩課上,借助科大訊飛智慧課堂,相隔1500公里的東北師大附中劉丹老師與杭州二中吳祝飛老師就“含參數的函數零點存在性問題”與兩個班級學生共同展開探討。兩地課堂的大屏上,可以同步看到對方教室的課堂場景,兩地老師在課程的推進中互換角色,共上一堂課;兩地師生交叉互動,協作探究。
在上課過程中,吳祝飛老師和劉丹老師更多的是充當課堂的引導者,不斷引導兩地學生發散思維,主動探索,對于同一道題,杭州二中與東北師大附中的學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思路見解,大家相互協作,相互競爭,在一個個互動碰撞中智慧生成知識。與此同時,老師也拍照上傳學生的解答,確保兩地可以同步在大屏上看到學生的解題思路。
高效的兩地互動、豐富的課堂情景、精準化的課堂教學獲得了現場專家與教師的一致好評與認可,共生課堂異地同步、同屏講解,充分發揮了兩位老師的優勢,激發了兩地學生潛能,學生們不受時空限制共享好老師、共享好資源,師生之間、師師之間進行高效交流互動、協作探究,讓課堂更加生動。
思想碰撞共生教研助力智慧成長
在隨后共生教研環節,南北兩地專家和老師再次連線“共聚一堂”,探討在共生課堂基礎上的數學學科教研。
“課改要求改進教育教學方式,信息技術就是一個有力的抓手。”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高中教學教研員張金良表示,共生課堂可以發揮兩地學生優勢,平板教學可以精準了解學生學情,這些信息技術的應用都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支撐。
吉林省教育學院高中教研培訓部數學教研員白金祥表示:數學題的解法是多種多樣的,這必然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共生課堂的兩地學生對同一道題提出了多樣的解題思路,充分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如今的數學考試聚焦知識交軌處,更注重知識點的關聯性,智慧課堂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南北兩大名校共生課堂與共生教研的實踐,讓技術服務于教育教學有了更多創新的可能。兩校實現了優質教育理念的即時共享與實時更新。在互聯網+時代下,這種新型的授課模式應該為更多的學校實踐和學習,不僅僅在名校之間實現優質資源的流通,還應該讓優質的教育資源可以源源不斷“輸血”到教育資源欠缺地區,讓更多的師生受益,助力教育公平的實現。
思維能力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當天下午,東北師大附中和杭州二中兩所學校還分別舉行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尤其是數學學科融合創新的研討交流活動。
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學院高中數學研究員王國江給現場嘉賓帶來了《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提高例題教學有效性的一點思考》的主題演講。“為什么老師辛苦地教?但是學生卻不會做呢?”王國江從一個讓全國數學教師感到困惑的共性問題入手,通過對教學現狀、優秀例題設計原則、數學教學基本思想等方面的解讀與思考介紹了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通過提高例題講解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的數學課堂要還課于生;要一題多變;要一題多解;要多題一解,一切都要為了學生的理解而教。”王國江說道。
“信息技術引入的目的是增加效率,不是增加負擔,”東北師大附中數學教研室主任戴有剛表示,“以往數學教學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智慧課堂為學生安了一雙智慧的眼鏡,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發現問題,從而為以后分析和解決問題提供幫助。”
東師訊飛教育與人工智能融合創新實驗室副主任張羽為現場老師介紹了人工智能技術給教學帶來的幫助及未來老師應該培養的人工智能素養等。
科大訊飛教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柳升華則指出:“推廣智能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學習效率,讓教學更有針對性。”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