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由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簡稱“評價院”)主辦的“第五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高峰論壇暨期刊評價峰會”在京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為:“新時代、新挑戰與新作為:2018年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發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謝伏瞻,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主任佘志遠,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盧中原,求是雜志社原社長李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候云春等出席了會議。
謝伏瞻院長對參與期刊評價工作的專家和學者表示感謝,并對開展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工作談了三點意見:一是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不渝地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則;二是必須堅持以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學術評價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風向標、試金石和助推器;三是必須著力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人才隊伍建設。
佘志遠主任圍繞期刊評價和學風建設做了主題發言。佘主任針對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期刊建設問題談了幾點思考:第一,學術期刊評價要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承擔重大的政治任務,并介紹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資助學術期刊的發展考核情況;第二,期刊評價要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高質量的發展,在學術新刊、學術集刊和網絡學術媒體迅速發展的新環境下,要制定新的評價標準;第三,推動學風改善,深入思考學術評價、學術生態及學風之間的關系;最后,要充分發揮評價指揮棒作用,加強學術共同體建設。
劉偉首先祝賀評價院發布第二輪的期刊評價報告,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對促進社會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需要制定完善的綜合評價體系進行引導。
盧中原指出,進入新時代學術期刊發展和評價的大環境都發生了劇烈變化,我們應該把期刊評價的視野放在大數據框架下,如采用大數據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檢測。
李捷作了“融合是新時代的重要標識”的講話。他指出了面對新時代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所有制結構要融合,各種社會力量要融合,只有融合才能創新。中國學術期刊的發展要注意基礎學科與應用技術的融合,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與哲學社會科學的融合。
此外,A刊頂級期刊代表王利民,權威期刊代表劉曙光,作者代表趙劍英,讀者代表陳斌開,數據庫代表王嵐、丁海珈,新刊代表江波,英刊代表劉呈慶,以及學術錦鯉代表陸霓等做了大會發言。
評價院院長荊林波以“新時代、新挑戰與新作為”為主題發布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報告(2018年)》。在本年度期刊評價實施過程中,評價院秉承公平、公正、公開的“三公”原則,以自建CHSSCD引文數據庫為基礎,結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國知網等期刊數據實施評價。該報告基于期刊AMI綜合評價指標體系(A刊AMI,新刊AMI,英刊AMI)對1291種A刊、164種新刊及68種英刊進行評價,評出A刊“頂級期刊”5種、“權威期刊”56種、“核心期刊”519種、“擴展期刊”711種,同時評出18種新刊“核心期刊”和9種英刊“核心期刊”。
據介紹,評價院采用新機制、新措施來開展期刊評價工作,主要措施包括:1)成立新機構,2017年正式成立評價院;2)設置新評價對象,分為A刊、新刊、英文刊;3)采用新學科分類方式,按照人文社科與綜合設置不同權重;4)構建定性評價專家團隊,同行評議由咨詢專家委員會(41位)、學科專家委員會(29個學科、465人)、推薦專家團隊(5067人)及科研人員、管理人員構成的評審專家團隊四個層面的專家構成。《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指標體系(A刊AMI,2018)》由3個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和24個三級指標構成;實行一票否決制;設置一票否決指標、計分指標、扣分指標和觀察指標。各指標按照三大學科類劃分權重計分,各指標統計時間及數據來源有所不同。
據了解,評價院一直積極構建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積極開展第三方評價相關工作。評價研究院下設六個研究室,分別是評價理論研究室、期刊與成果評價研究室、智庫與機構評價研究室、人才與學科評價研究室、公共政策評價研究室及評價數據研究室,各部門分工協作,共同開展哲學社會科學評價工作。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