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中國》第二季完美落下帷幕,經過十二期的角逐,除了入圍盛典大賽的獎項獲得者之外,也選取了八件“創意中國”聯名款。當年青年藝術家楊晨作品-“幻夜”成為了選中的八件聯名款中最特別的一件。
藝術商業化在近年成為了一個熱點話題。北京市文化投資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周茂非表示:“宏觀經濟越不好, 越要投頭文化產品。”近年來,藝術品投資市場的交易量呈穩定上升的趨勢, 當前的藝術消費市場的規模達到200億人民幣,而在未來這個數字會達成近2000億人民幣的市場。(數據來源:中國藝術消費品指數調查報告) 中國的藝術消費市場不僅僅再是金字塔頂端的拍賣及畫廊經紀交易。而更多的是往藝術商務合作,藝術衍生品開發,藝術品數字化從而更多的切入年輕人市場。
上海琦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黃鶯女士是一個在奢侈品行業深耕多年,曾與國際品牌Hugo Boss ,Emporio Amani 及Georg Jensen等合作,是最早期國際品牌中國的高管。她表示:“ 現在的藝術消費市場就如當年國人對于奢侈品市場很類似。中國的經濟的發展帶動的不僅僅是國人在物質層面上的需求,而現在則更多是在精神層面上的富足和追求。藝術商業化落地很多人在談,可我想把這部分真正實現,在我看來藝術衍生消費市場正在逐漸填補這一塊的空白。”
上海琦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黃鶯女士
中國青年藝術家楊晨是琦凰文化合作較多的一個青年藝術家,他表示:“作為一個藝術家,我曾經關注的點僅僅在于如何將我的作品由哪些人來收藏,我一年可否有多少場屬于自己的藝術個展, 但是現在的市場在悄然的發生改變,與琦凰文化的合作過程中,我發現原來我的發展方向不僅僅只存在藝術品收藏和拍賣上, 而有更多藝術家多元化發展的可能性。現在高科技、新材料已經打破了藝術界固有的模式。在原有的藝術創意的基礎上再創新。藝術可以是交互的,作品與人,作品與科技,科技與人。我的作品可以是載體,也可以是被其他的品牌所承載。”
當代青年藝術家楊晨
關于目前各大電商,無論是淘寶、京東、寺庫等電商平臺都紛紛開設藝術板塊,互聯網不僅僅在悄然改變中國的消費方式和習慣, 而從互聯網化的傳播過程中悄然帶動藝術對消費者的影響。 藝術與商業之間的距離既近又遠,近的是藝術品交易幾乎每天都在發生,遠的是普羅大眾仿佛搭不上邊。 中國市場帶有極為良好的互聯網“基因”,中國藝術消費市場板塊做到良性就需要每個市場層面的整合, 發揮各自的長處。
目前市場上的文創的成功案例當屬故宮文創,但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如何完美結合成為一個全新的課題,同時也出現了許多的類“故宮文創”產品。其實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僅只局限于一個板塊, 應該是多元化的發展可以是傳統文化的創新,也可以是藝術創新, 更可以是藝術創新跨界傳統文化,從而帶動更多的可能性。中國藝術,中國文化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中國的瓷器、國畫,畫龍雕鳳上,而是在世界的舞臺上看到更多的中國藝術家和作品,讓“中國藝術”占有一席之地。 琦凰文化所在努力的就是為這種可能性加快速度及腳步。
轉自:東方財富周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