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市場起伏、去產能重任,煤炭企業在奮力改革實現發展的同時,如何落實社會責任?前不久,神華集團等17家煤炭企業在京發布了2016年度社會責任報告。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副會長兼秘書長梁嘉琨在發布會上表示,在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中,廣大煤炭企業樹立大局觀念,自覺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煤炭市場供需實現基本平衡,妥善安置轉崗職工,保持了礦區穩定,并且在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清潔生產等方面也取得了新進展。
響應號召主動去產能
毫無疑問,企業自身能健康發展是履行社會責任的必要前提,而去產能則是煤炭企業強身健體的重要手段。據統計,2016年,煤炭行業去產能約2.9億噸,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在此過程中,煤炭企業通過科學組織生產,加快優化產品結構,實現了企業效益的持續改善。
從近2年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來看,多家煤炭企業突出了自身在去產能中的主動作為。
神華集團辦公廳副主任余瑞卿表示,2016年,神華集團關停5座煤礦、壓減煤炭產能787萬噸,提前半年完成去產能任務。同時,該集團通過優化產業結構,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2479億元、利潤361億元,是國務院國資委下達的利潤考核指標的兩倍多,納稅總額達497億元。
中煤集團副總經理都基安說,2016年,該集團關閉煤礦7座,去產能645萬噸,實現利潤總額15.8億元,同比減虧增盈55.6億元。
同時,中煤集團還接手了國投公司等央企的煤炭資產。“通過這輪央企煤炭資產重組,中煤集團的資源儲量增加300多億噸,資產增加800多億元,有利于壯大煤炭主業,豐富煤炭產品結構,拓展區域布局,增強企業競爭力。”都基安說。
除了神華和中煤等央企外,地方國有煤企在去產能中也發揮了帶頭作用。
“山西省作為產煤大省,在去產能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同煤集團董事長張有喜告訴記者,2016年,山西省共退出煤炭產能2325萬噸,占全省總產能的12%,占全國退出產能的8%;全年壓減煤炭產量1.43億噸,占全國煤炭減量的40%左右。
據介紹,2016年,同煤集團關閉3座煤礦、去產能375萬噸,產煤量同比下降15%;發揮先進產能作用,千萬噸級礦井商品煤產量占比達48.98%。
作為我國最大的民營煤企,伊泰集團同樣在去產能增效益之路上成效顯著。據伊泰集團副總裁翟德元介紹,2016年,該集團關停年產150萬噸以下煤礦6座,生產商品煤3751萬噸,為核定產能的75%,實現營業收入261億元,凈利潤12億元,繳納稅費30億元。截至2016年底,該集團先進產能占比高達95.7%。
在去產能過程中,如何確保職工利益、礦區穩定,體現國企的責任擔當?“追求關井不下崗,破產不破生產力”,陜煤化集團的追求或許代表了多數煤炭企業的目標。
據介紹,2016年,陜煤化集團關閉18座煤礦和1座煉鐵高爐,分流安置職工3.5萬人,占陜西省分流安置人數的95%。在此過程中,該集團積極履行企業主體責任,努力把工作細化到每一名職工身上。
例如,針對女職工和職工家屬,陜煤化集團專門制定出臺“巾幗就業”創新三項計劃,進行“家政、手工、創業”培訓。“這次集團舉辦的培訓班真好,給我們這些分流職工家屬提供了學習交流平臺,讓我們有了零距離的學習和體驗的機會。”參加培訓的職工家屬王婷婷高興地說。
晉煤集團旗下的古書院煤礦則是另一個成功案例。該礦面對6000多名干部職工的轉崗難題,以新組建的晟泰公司為平臺,開拓煤炭開采、機電安裝等業務,為主業人員創造了上千個崗位。同時,該礦通過開發超市等就業容量大的項目,解決地面人員多、女職工多的難題。截至今年2月底,該礦本部在崗職工從2012年末的4907人減少到2454人,降幅達48.99%。
據悉,晉煤集團2016年關閉2座煤礦、退出產能105萬噸,分流減員1.5萬人,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對其去產能、職工分流工作進行報道,引起社會熱烈反響。
以身作則推動綠色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作為高碳能源生產者,為了實現偉大中國的“綠水青山夢”,煤炭企業近年來不斷探索低碳發展路徑,把節能減排、實現綠色發展作為應盡的責任。
在節能減排方面,神華集團率先打響“藍天保衛戰”,在國內率先實施綠色發電改造計劃,截至2016年底,超低排放燃煤機組達89臺約5000萬千瓦,超過集團總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二。神華集團京津冀地區燃煤電廠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主要污染物排放達到甚至低于天然氣機組排放標準。
中煤集團持續加強治污減排,2016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同比分別下降0.4%、3.5%、3%。截至2016年底,該集團9座礦山被確定為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該集團旗下的鄂能化公司“煤化工廢水零排放”案例獲2016年度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綠色環保獎”。
陜煤化集團的報告顯示,2016年,該集團實施環保重點項目62個,投入節能減排資金5.08億元,選取不同行業、有示范效應的企業開展節能示范項目4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2個;所屬重點用能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2.27噸標煤,煤炭平均回采率為80.21%。
在環境治理方面,神華神東煤炭集團公司通過建立“開采前治理、開采中保護、開采后恢復穩定”生態治理模式,努力減少煤炭生產對外部環境的擾動,為市場供應最干凈的煤炭。截至2016年底,神東煤炭集團公司累計投入環保生態建設資金28.1億元,治理面積275平方公里,是開發面積的1.5倍,礦區植被覆蓋率由開發初期的10%提高到60%以上。
“伊泰集團持續加強碳匯林工程建設,累計投資近4億元,完成杭錦旗庫布其沙漠碳匯林建設50萬畝,造林34萬畝,防風固沙77萬畝。”翟德元說。
在清潔能源布局方面,各大煤炭企業也在加速推進。
神華集團目前建設并成功運營了鄂爾多斯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項目和包頭60萬噸級煤制烯烴項目。2016年12月,神華寧煤年產400萬噸煤炭間接液化示范項目成功產出油品,這也是世界單體規模最大的煤炭間接液化項目。截至2016年底,神華風電、光伏、水電等可再生能源裝機達735萬千瓦。
潞安集團則于2016年建成了全球最大乏風氧化發電機組——高河煤礦30兆瓦乏風氧化發電示范項目。此外,近年來,潞安集團建設的50兆瓦光伏農業科技大棚項目、長治成功汽車廠20兆瓦分布式電站項目、河津50兆瓦光伏發電一期項目全部實現并網發電;壺關縣24.2兆瓦、35兆瓦光伏扶貧電站項目,平朔2×20兆瓦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正有序推進。
“晉能集團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在做好煤礦采空區治理、污水處理、燃煤電廠超低排放的同時,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經濟。”晉能集團黨委宣傳部部長田忠告訴記者。
據介紹,2016年,晉能集團投資32億元建成的太原嘉節燃氣熱電廠,以煤層氣為原料,使用城市中水,滿足了山西省會太原1400萬平方米的熱負荷需求,替代燃煤鍋爐62臺、家用小鍋爐3855臺,全年減少煙塵排放921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594噸,節水70%,為“氣化山西、碧水藍天”工程做出了表率。
結合企業轉型實施產業扶貧
“我們主動服務大局,全面提升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勇于擔當促進和諧的責任。”余瑞卿在發布會上如此闡釋神華集團的社會責任理念。
“2016年,當東北地區冬季供暖煤炭短缺、運力告急時,我們緊急調撥1500輛車皮,滿載電煤馳援黑龍江,緩解了當地電力供應緊張局面,保障了當地居民溫暖過冬;當國家召開G20杭州峰會時,我們果斷關停華東區域尚未進行超低排放改造的電廠,16臺超低排放燃煤機組連續22天滿負荷運行……”余瑞卿一一列舉說。
事實上,作為央企,神華集團這些年來投身公益的腳步從未停止。他們每年投入6000萬元,支援西藏自治區聶榮縣、青海省剛察縣,定點扶貧陜西省米脂縣、吳堡縣,四川省布拖縣、普格縣;神華公益基金會6年來累計捐資12.26億元,救助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臟病患兒22658名,捐建15所愛心學校,捐建11715所愛心書屋;投入資金98億元改造棚戶區,讓20萬人喬遷新居……
在公益事業的道路上,并非神華一家在前進。從17家煤炭企業發布的報告來看,2016年,煤炭企業不僅積極參與捐資助教、扶貧助殘等社會公益事業,還把產業扶貧、精準扶貧同企業轉型有機結合,實現多方共贏。
在產業扶貧方面,潞安集團將扶貧同企業轉型有機結合,致力發展以油用牡丹種植深加工產業為標志的生物健康產業。截至2016年底,潞安油用牡丹種植總規模已達到20萬畝以上,育苗總規模達2萬余畝,存苗量16億株以上,占全國育苗總量的一半以上,是規模最大的標準化育苗企業。潞安油用牡丹項目“十三五”期間總規模將達到200萬畝以上,“十四五”期間總規模將達到500萬畝以上,配套建成年產20萬畝牡丹籽油等深加工項目,逐步形成集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科研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山西另一大煤企同煤集團則以“企業轉型、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產業扶貧、精準扶貧與企業轉型結合”,走“公司加合作社,公司加農戶,公司加第三方”三條路徑,發展果蔬種植、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物流貿易四大產業。其中,天鎮縣產業扶貧項目為同煤宏豐現代農業園區項目,2016年累計完成投資1.69億元,現有125棟大棚建成投用,其中65棟大棚已承包給云岡溝各礦等11家二級單位種植。項目開工至今,累計用工2.2萬人次,人均月增收1700元,培養出種植能手、養殖能手30多名。
為促進路地協同發展,神東朔黃鐵路發展公司本著“修建一條鐵路,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在朔黃鐵路沿線的山西省境內建造4個煤臺、1條發煤專線,在河北省和天津市修建了16個貨場,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就業。截至2016年底,該公司共聘用山西、河北、山東以及天津籍職工4445人,占職工總數的61%,同比增長5%。
在精準扶貧方面,潞安集團、晉能集團等企業積極參與山西省的光伏扶貧項目建設,這是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
據介紹,潞安集團分別為5個村各自建設了100千瓦光伏電站,每年可為每村帶來收益12萬元至15萬元。2016年,該集團對口扶貧的5個村中有4個成功脫貧,覆蓋215戶、535人。
晉能集團參與全省120個村級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建設,截至目前已建設了42個光伏扶貧項目。同時,該集團在有條件地區發展特色農業,投資7.4億元,建設了大同縣年產1萬噸黃花菜系列產品項目,平順2500畝中藥材連翹系列產品項目等,帶動了8858戶農戶增收脫貧。“我們還常年開展干部駐村精準扶貧工作,結對石樓縣前山鄉義牒鎮5個行政村。2016年,共幫扶319戶949人脫貧,貧困人口比2016年初減少55%。”田忠表示。
“伊泰集團一直重點幫扶杭錦旗吉日嘎郎圖鎮,在黃河南岸建設現代農牧業科技示范基地,開發整合高效示范田7萬畝,當地農牧民人均增加耕地50畝,受到了自治區和市、旗政府的高度贊譽。”翟德元說。
2015年8月,晉煤集團從基層單位選拔了8名黨員干部擔任第一書記分別赴長治沁縣和晉城陵川駐村開展幫扶工作。開展工作1年多來,莊立村實現了整村脫貧,2017年1月順利通過國家第三方驗收;丁家山村2016年全部脫貧;南峪村順利完成整體脫貧任務。
2016年,陜煤化集團16家兩聯一包參服單位共投入扶貧資金500多萬元,實施各類扶貧項目30多個。截至2016年底,該集團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8億元。其中,開源證券開展安康市漢陰縣中銀村扶貧,從改變村民的意識入手,著力精準,協助中銀村村民將自己的水田流轉給陜西秦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幫助村民獲取流轉費并實現就業;構筑產業鏈,實施種植銷售一條龍服務,2016年扶貧養殖戶共計40戶,覆蓋150人。(本報記者張翔)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