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離家近,地里的活兒也不耽誤,還能照顧家里老人和孩子,干好了一個月能掙3000來塊錢呢,工資和外面打工差不多!”說起新工作,33歲的許月巧眉眼帶笑,她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新城鎮的村民。
許月巧現在上班的“扶貧車間”,位于臨潭縣新城鎮端陽溝村,是中國海油旗下海油發展與臨潭縣國有產業扶貧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出資1000萬元設立,以個人防護裝備為主要產品。
新城鎮地處高寒區,自然條件差,種地一年也掙不到多少錢,外出打工幾乎是村民們的唯一出路。前幾年,許月巧夫妻二人在浙江義烏一帶的服裝廠打工,每年除去花銷所剩無幾,父母和兩個孩子沒人照顧,打工10年回家不超過4次,是村里的貧困戶,日子過得很是艱難。去年聽說家附近要建扶貧車間,有服裝廠工作經驗的她趕緊報名,成為“扶貧車間”的縫紉工。
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是當地百姓致貧的外部因素,而內因則是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必要的謀生技能。
缺什么,補什么;什么弱,幫什么。扶貧關鍵是“扶實”。中國海油根據臨潭縣實際情況 ,做出共建“扶貧車間”的扶貧舉措。據中國海油掛職干部、甘南州副州長候曉峰介紹,“扶貧車間”一共占地20畝,大約5000平米,生產的防護裝備由中國海油包銷,主要供應中國海油各相關單位。目前用工60人,其中貧困戶39人。項目建設工作正在推進,處于初期試運行中,項目完全投產后,預計年生產和統一采購額度約4000萬元,將帶動160名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實現人均月收入約3000元,解決貧困人口外出務工“掙錢顧家難兼顧”的困境。
臨潭縣副縣長杜曉文說 ,以前縣里的扶貧項目多是農牧產業,帶動就業太少。工業企業做扶貧是縣里第一家,比如,生產防護裝備包括縫紉、裁剪、檢驗等各種工種,按照每年人均收入3000元的脫貧標準,很多貧困戶就可以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通過就業,把扶貧資金投入項目建設等方式,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的“三變”模式,幫助貧困戶切切實實的實現脫貧,確保幫扶群眾實現穩定持續增收。
經過六個多小時汽車的顛簸,我們從臨潭縣趕到夏河縣阿木去乎鎮阿納扎西牦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正值大雨,村民們正在把上百頭牦牛往牛棚里趕。這也是中國海油的扶貧項目之一。2015年中國海油投入100萬元,聯合甘肅農業大學、夏河縣牦牛產業專家院及當地技術指導,扶持合作社培育高原優質母牦牛品種。
“我們培育的這種牦牛,不僅市場賣價高,產奶量也是普通牦牛的三四倍,而且牛奶品質也好。”合作社社長瑪久才讓難掩喜悅。2018年,合作社已開始見到經濟效益。
走在甘南州合作市那吾鎮周曲村,整齊干凈的水泥路,美麗的休閑廣場。而以前這里卻是一片片高低不平的土地 ,陰天下雨更是泥濘不堪,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生態文明村。
不僅是產業扶貧,中國海油的幫扶還在群眾最需要解決的民生領域。甘肅省合作市和夏河縣屬于“三區三洲”深度貧困區,民生領域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其他領域更急迫。中國海油在合作市援建了市級中藏醫醫院1座、4所鄉級衛生院用房、6座畜牧獸醫站和16個生態文明小康村。在夏河縣,中國海油先后為牧民購置帳篷800余套,修建生態文明小康村2座、鄉級敬老院和幼兒園各2座,扶持牛、羊養殖合作社,提升當地養殖水平。
中國海油扶貧辦主任宋瑞林說,截至目前,中國海油對口幫扶的5個貧困市縣中已有海南省保亭縣、甘肅省合作市和夏河縣3個成功脫貧摘帽。
記者獲悉,從1995年承擔定點扶貧任務以來,中國海油累計投入幫扶資金近2.6億元,聚焦各地困難群眾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因地制宜,因地施策,通過解困、扶本、造血的原則,開展精準扶貧,極大地改善了對口幫扶地的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條件、教育設施等。
中國海油黨組書記、董事長楊華表示,精準扶貧是國家戰略,也是央企責任擔當。公司將持續加大幫扶力度,強化產業扶貧和消費扶貧,培育地方造血功能,同時積極探索開展就業扶貧,助力幫扶地早日打贏脫貧攻堅戰。(記者 吳莉)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