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4%的央企向海外經營方進行技術援助,54%的央企通過合營公司進行合作生產,27%的央企在東道國設立研發中心。
--83%的央企已要求海外業務開展環境評估,其中60%的央企已建立相應機制,23%的央企正在制定相應的機制。
--84%的央企運用內部"幫傳帶"對當地員工進行培訓,65%的央企積極聘請當地專業培訓機構或培訓人員進行培訓,60%的央企把當地員工送回中國國內培訓。
83%的央企向海外經營相關方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及人員交流,29%的央企九成以上物資在東道國采購,央企以多種形式參與東道國環境保護,82%的央企積極投身當地社區文化建設……
近日在京舉行的《中央企業海外社會責任藍皮書(2019)》發布會披露了上述數據。該《藍皮書》是國務院國資委科創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研究編制的第二本中央企業海外社會責任藍皮書。
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積極履行海外社會責任
"中央企業通過多種方式對東道國進行技術幫扶。"《藍皮書》調查顯示,2019年,83%的央企向海外經營相關方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及人員交流,54%的央企向海外經營方進行技術援助,54%的央企通過合營公司進行合作生產,27%的央企在東道國設立研發中心。
中央企業積極融入當地社會,通過本地化采購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調查顯示,在海外運營過程中,29%的中央企業九成以上的物資在東道國采購。
中央企業在海外經營發展過程中越來越重視環境問題,在海外運營中以多種形式參與東道國環境保護。2019年,83%中央企業要求海外業務開展環境評估,其中60%的央企已建立相應機制,23%的央企正在制定相應的機制,兩項數據比2018年相比均呈上升趨勢。89%的中央企業積極參與當地生態系統保護,48%的中央企業支持物種遷地保護,10%的中央企業推動構建生物多樣性法律體系。與上年度相比,三項數據均呈上升趨勢。同時,中央企業在海外運營的過程中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與經驗推及世界,采取多種措施保護環境,贏得了廣泛贊譽。據調查顯示,90%的中央企業在海外運營中未曾因環境問題而影響項目進度或導致項目終止。
《藍皮書》還發現,中央企業海外員工培訓進一步屬地化、長效化,將國內培訓師送到國外進行項目培訓和建立海外培訓基地的中央企業均呈上升趨勢。2019年,84%的中央企業運用內部"幫傳帶"對當地員工進行培訓,65%的中央企業把培訓作為促進當地產業發展的助推劑,積極聘請當地專業培訓機構或培訓人員進行培訓,60%的中央企業把當地員工送回中國國內培訓。
中央企業進一步融入當地社區,與當地社區進行文化共建的意識進一步增強。2019年,82%的中央企業積極投身當地社區文化建設,與2018年相比上升8%。中央企業在海外運營過程中對當地社會發展作貢獻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73%的中央企業通過參與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為當地社會發展作出貢獻。與2018年相比,除以文化交流形式為當地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外,中央企業在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教育與健康服務、當地居民職業培訓、參加當地志愿活動等方面均有較大提升。
海外社會責任管理仍需完善 信息披露水平有待提高
盡管中央企業履行海外社會責任取得長足進展,但中央企業海外分支機構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建設仍有所欠缺,有待加強。
《藍皮書》調查顯示,2019年,38%的中央企業海外分支機構尚未建立社會責任相關體系。
同時,中央企業在海外信息披露方面亟待加強。2019年,僅有22%的中央企業單獨發布了海外社會責任報告,16%的央企尚未通過任何形式發布或披露相關信息。
通過專業組織和人才服務解決中央企業海外業務社會責任體系建設問題是推動中央企業海外社會責任管理進步的重要途徑。然而,據《藍皮書》調查,2019年,在制約中央企業海外履責的因素中,75%的中央企業認為是缺乏專業組織與人才服務,有67%的企業認為是缺少海外履責理論指導和實踐支持,43%的中央企業認同針對海外業務負責人在環境和社會問題上的考核機制不健全。(記者 何芬蘭)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